以奇险瑰丽的天成奇峡、雄伟壮观的鸡公山闻名遐迩的邵武市肖家坊镇,正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从“山水引客”到“文化圈粉”的转型。这座深藏于闽西北的千年古镇,依托红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升级与非遗活化利用,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5月14日,邵武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一行4人深入肖家坊镇登高村,挖掘开国大校卢从发“三追红军”的革命事迹。通过走访烈士亲属、查阅地方志档案,尘封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
邵武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一行认真聆听卢从发老将军的故事(肖琳摄)
“1991年,我和卢老的弟弟到衡阳干休所看望了他,他看见我们来可高兴了,拉着我的手讲了好多过往的故事,他有时候说的慷慨激昂,有时候讲着讲着又动情地流下泪来。”邵武市肖家坊镇登高村离任老书记江巨良滔滔不绝说起过往的故事。
近年来,肖家坊镇系统梳理红色家底,建成2座村史馆、1座陶瓷博物馆,编纂多部村志,让高传遴、江巨汉等革命先烈的奋斗故事成为鲜活教材。在将石村,“赤脚医生”肖维金数十年如一日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红色基因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能。
专家学者到肖家坊调研风土人情(肖琳摄)
肖家坊镇近年来依托全省首批森林康养小镇的生态优势,先后引进吉宝原中医药文化实践康养中心、武夷药博园等项目,成功打造了600余亩黄精种植基地。
“我们都是靠山吃山,原来都是种茶叶、种竹子,现在林下还种植了黄精。”村民徐敦胜说,“2022年,我申请了林下经营权证贷做了喷灌,现在林下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不仅我自己增收,还带动了同村的村民就业。”
村民抢抓农时种黄精(肖琳摄)
肖家坊镇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和武夷学院等7所高校达成共建协议,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进肖家坊开展研学活动。此外,肖家坊镇还通过中草药,将农业与研学串联起来,以中草药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以研学丰富旅游业态,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省级传统村落将石村集中保存了3项省级非遗和南词北调等文化瑰宝,青石板路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据悉,2025年3月启动的传统村落提升工程,将投入1050万元改造基础设施,打造集非遗展示、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公园。
将石新村(王继兵摄)
肖家坊镇党委书记叶伟东表示:“只有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而带动相关地方产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才能使肖家坊镇的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山水之美到文化赋能,肖家坊镇正成为更多人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与远方。(肖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