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发展生态农业助推精准扶贫

2017-10-10 作者: 来源:南平市农业局

  近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着力实施好“造血式、减负式、兜底式、搬迁式、结对式”扶贫机制,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做到因人因户施策,促使贫困户既能“脱得了贫、致得了富”,又能“稳得住、不返贫”,实现全面脱贫与稳固脱贫成效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市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其中我市建档立卡未脱贫的贫困人口数已经由原先2016年的7.33万人降到2017的3.11万人。

  一、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组织链接机制。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使贫困户能够利用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营销渠道、品牌资源来提高经营收益,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变“分散帮扶”为“抱团发展”。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确定产业扶持项目时,优先考虑发展对贫困人口有辐射带动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552家,成员16.53万人,其中贫困户1.3万户。如政和县外屯乡大力扶持农户种植白莲,通过成立“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经营、统一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现有社员220人,2014年带动农户1560户,户均可增收6000多元,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户加入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当地不少留守人员如老人、残疾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动在特色产业上设立专业合作组织,扣紧贫困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体系。目前,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初步形成顺昌菇业、浦城丹桂、光泽鸡业、松溪笋业、政和竹业等特色产业格局。如,浦城县将丹桂产业作为第一扶贫产业,引导贫困户种植、经营丹桂苗木,生产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等产品,人均年增收432元,贫困户覆盖面达75.8%,实现以“一棵树”带动全县扶贫。同时,我市把养蜂作为特色项目助推精准扶贫,今年已从蜜蜂产业市级专项资金中安排80万用于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补贴,以养蜂专业能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子的方式,合作共养发展养蜂扶贫,实现双赢目的。目前已下达8个县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养蜂补贴资金63.3万元,扶持了2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增收,尽快脱贫。三是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统筹安排200万元设立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在贫困村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分别给予5万元补助,农民合作示范社每带动1户贫困户再补助1000元(最高不超过2万元),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积极性。

  二、把贫困户带动起来,建立龙头企业牵引机制。将扶贫政策与龙头企业经营运作相结合,一方面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让贫困户分享龙头企业经营环节的收入。对龙头企业到贫困村设立生产基地的,安排专项基金予以奖补,并在评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时优先予以推荐。一是基地带动式。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村设立生产基地,采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如,松溪县东篱农业开发公司在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东边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社员104户,带动贫困户种植山露、玉米1300亩,增加贫困户收入270万元,户均增收超2万元。又如延平区长富乳业在王台村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农民将手中的田地通过使用权转让的形势流转给武夷一方田公司,农民除了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年终还能获得一部分土地使用权带来的分红。二是契约带动式。引导龙头企业将生产环节分包给贫困户,使贫困户在代工生产中获得收入,特别让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也能从中收益。如,浦城县仙芝科技公司通过“送菌入户、技术指导、定期管护、统一回收”的方式,带动分散在各乡镇的1000多户农民主要是留守人员种植有机灵芝1000多亩,每户年收入3—5万元。三是营销带动式。利用龙头企业营销渠道和平台,将贫困户生产的绿色特色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如,圣农集团拟投资30亿元在闽浙赣等11个省1000个县市区,建立1400家“武夷生态食品行”旗舰店,开设2万家专营店,目前已在福建、江西、浙江开设门店174家,组织12家企业41个品种上架销售。

  三、把贫困户吸纳进来,建立资产经营分享机制。整合资源、资产、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转变为股金和资本,让贫困户当上股东,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一是产权入股、经营分成。引导贫困户将农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租金保底,盈利分红”。如,松溪县东厝村80户农民将零星的260亩山垅田,流转给稻花鱼养殖合作社作为生产基地,并入社就业,农户不仅每年获得保底400元/亩的租金,还可通过投工拿到2000-2600元不等的工资收入。二是带资入股、利益共享。如,政和县石圳村围绕打造“中国白茶小镇”,由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建立“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及茶旅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村民自带资金入股45户13.1万元,贫困户给予小额信贷支持3000元,利润由村集体、村民按四六分成,目前已推出葡萄采摘、观光自行车骑行等4个项目,去年农民收入8905元、增长45%。目前我市正在策划武夷茶旅小镇建设,有望通过乡村旅游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资产入股、增值增效。帮助贫困村引入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将村集体固有或闲置资产作价入股,在实现资产增值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反哺贫困户。如建瓯市小桥镇利用贫困农民闲置的屋顶建设大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让光伏发电项目走上“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新模式,贫困户们每年可从中净增收三千元。再如,松溪县招沙甲村在引导农民发展“五个一”(人均一亩竹、一亩茶、一亩鱼塘、一亩林下经济、一箱蜜蜂)的同时,盘活水库、生态林等资源,引入旅游公司建设生态科普基地、发展生态游,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3%,村集体收入从空壳增长到13.5万元,成功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四、把贫困户调动起来,建立创业支持服务机制。整合创业资金和政策,搭建金融、电商、就业等服务平台,重点帮助贫困户解决资金难、销售难和就业难等问题。一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按照“政府牵头,协会担保,银行贷款”的运行模式,建立县级小额信贷风险担保基金,为农户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银行以保证金5倍的额度提供支农贷款。目前,邵武、顺昌、光泽、政和等4县(市)政府已投入配套资金2200万元作为信贷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创业提供贷款资金担保。五年来,市农信社累计支持扶贫小额贷款24190笔、资金7.14亿元。二是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点、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等四大领域,打造了紫阳古城等一批电商集聚区,支持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引进业主发展电商扶贫产业。2016年,建瓯市获批“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全年交易额达到6.8亿元。三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采取“送训上门”、“送技下乡”、“定点培训”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就业转移、家政服务等培训,帮扶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2016年,全市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265期,培训农民7.4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3.2万人次。如,松溪县建立家政培训基地,已培训1000多人,月收入高的达8000元以上,并供不应求。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云霄:闯出老区苏区建设扶贫新路子
三明永安:“搬”出致富新生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乡村振兴专家智库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