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
2021-06-22   来源:福建日报

(二○二一年六月十一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新发展阶段我省的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如下决定。

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对福建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殷切期望,极大激发了我省干部群众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豪情壮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赋予新使命、提出新要求、明确新任务,必将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更好地谱写新篇章、绘就新图画、开创新未来。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意识,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以实干实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全面准确把握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当前四项重点任务,殷切期望我们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进一步标定了我省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时代方位,阐明了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的实践要求,明确了开新局谱新篇的着力点,为福建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不断赋予福建重大使命,指明福建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福建发展的工作重点,强调福建发展的根本保证,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一以贯之,系统构成了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要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深入落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把“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3.广泛深入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全党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我省“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用心用情感悟、学懂弄通吃透,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安排,营造浓厚氛围,分层次、分批次抓好学习教育,深化宣传宣讲和研究阐释,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网站。要全面对标对表,细化落实举措,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清单化,以更加坚定的自觉、更加真挚的情感、更加扎实的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福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4.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推进产业、科技、金融、人才协同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加大科技投入,“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达到18%以上。发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推动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厦门未来科技城、泉州时空科创基地建设,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区各设区市全覆盖。优化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和省创新研究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双倍增”。深入实施“八闽英才”培育工程,持续推进海外优秀青年来闽学术交流等人才计划,推动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引进更多“高精尖”短缺人才和工匠型人才。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落实“军令状”、“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等内在价值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

5.加快形成产业多元发展多点支撑局面。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眼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打造一批百亿龙头企业、千亿产业集群、万亿主导产业。实施制造业主导产业重大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聚焦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引进更多固链、补链、强链的优质龙头项目,推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一批现代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6.推进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把数字化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放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效应,努力打造数字中国建设样板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等关键共性技术,实施数字经济园区提升等行动,发展区块链产业集聚区,推进卫星应用、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打造“数字应用第一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率先实现链条式、整体性数字化转型,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统筹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打造“对内好办公、对外好办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深化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完善“统一汇聚,按需共享”新模式,推动“数据池塘”汇聚成“数据海洋”。加强网络平台数据安全风险防范。

7.加快建设“海上福建”。坚持陆海统筹、湾港联动,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力争“十四五”期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优化壮大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群,加快建设福州国际深水大港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智慧港口。打造福州、厦门、宁德、漳州等海洋工程装备业基地,加强湄洲湾、古雷、江阴、可门等绿色石化基地和化工新材料专区(产业园)建设,发展地下水封洞库储油、海上风电等临海能源产业。建设“蓝色药库”载体平台,构建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高地。加快海上养殖和远洋渔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水产种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建设海上牧场。加快构建海洋信息通信“一网一中心”,推进海丝卫星应用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智慧海洋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

8.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组织实施绿色产业目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大力构建旅游经济全产业链,建设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红色文化三大生态旅游带,打造福州、厦门、武夷山三大旅游核心区,整体提升平潭国际旅游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加强能耗“双控”工作,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动福建”建设,推进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运用,加快发展储能产业,促进全面绿色转型。

三、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9.深化具有福建特点的改革成果。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神,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引导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争创发展新优势。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健全完善分级诊疗、综合监管等制度,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深化“闽林通”等林业金融创新,推进现代国有林场、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县域和重点领域等集成改革试点,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福建辨识度的改革成果和品牌,努力为全国改革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10.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消费、储蓄和投资,夯实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扩大优质商品与服务供给,推动“福建制造”向“福建智造”、“福建创造”转变,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深化“全闽乐购”常态化促消费活动,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招商机制,强化央企、民企、外企对接,推行“小分队”、点对点、以商引商等招商形式,千方百计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加快“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争取和储备,继续实施一批补短板工程包。

11.拓宽对内联结对外开放空间。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进山海协作、城乡融合、区域协同,构建大通道、发展大流通、开拓大市场,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加快实施强省会战略,强化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省内“二一一”交通圈,打造贯通南北、联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大动脉,提升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通道功能。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启动“丝路伙伴计划”,推进“两国双园”建设,推动中欧班列高水平运作。高标准建设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打造一批标志性平台和旗舰型项目。

12.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加快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市场主体健康成长福地、优质要素汇聚宝地。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保持口岸整体通关时效沿海领先。办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适时推动扩区建设。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用好进博会、投洽会、跨交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进出口向高端化精细化多元化发展,提升利用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水平,促进福建产品和服务更好“走出去”。深化闽港闽澳交流合作。

13.更好发挥侨资侨智侨力作用。实施侨资侨智侨力引进工程,打好新“侨牌”,促进更多资源要素汇聚福建。发挥福建省海外联谊会、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等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中华亲情“留根工程”。办好中国侨商投资(福建)大会、世界闽商大会,强化“华商五百强”等重点侨资企业招商,鼓励引导侨胞回乡投资兴业。坚持以侨为桥、借侨出海,健全省内企业“走出去”项目与侨商对接合作机制。实施八闽新侨培育工程。用心用情做好侨胞服务工作,完善侨胞侨企在闽发展政策体系。

1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规范营商环境评价,打响“马上就办”政务服务品牌,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项目化、数字化、制度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探索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诚信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福建建设,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加强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城乡建设及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民生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立法,实施法治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东南沿海法治高地。

四、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促进服务祖国统一大业

15.强化闽台经济合作。发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持续强化项目、产业、科技、人才合作,加大畅通经贸合作力度,在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上走在前列。推行“链式服务”、“一链一企一策”,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新一轮技术改造、开拓内外部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上市。加快推进集成电路、石化、精密机械、农业、医疗健康等一批两岸合作园区建设,建立健全涉台经济园区工作联席会议和绩效考评机制,提升对台产业集聚水平。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建设闽台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台湾高科技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深化闽台人才交流合作,支持更多台湾人才来闽创新创业。

16.拓宽应通尽通路径。突出以通促融,在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上加大力度,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加大平潭对台先行先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台合作优势,持续推进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促进厦门与金门、福州与马祖率先融合发展。完善闽台海空直航方式,推动闽台基础设施一体联通。建设两岸能源资源中转平台,大力发展海运快件、跨境电商新业态,做大做强闽台贸易通道。完善两岸标准合作信息平台,在光伏、农产品冷链物流、检验检测、中药材种植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建设试点,支持台资企业参与标准研发与制定。

17.健全政策服务体系。突出以惠促融,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持续出台实施惠台利民政策措施,推动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落实到位。完善台湾青年来闽学习实习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推动扩大台湾地区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直接采认范围,鼓励台湾青年来闽追梦、筑梦、圆梦。支持台湾同胞参与乡建乡创、文创设计、社区治理等,创建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涉台司法服务。提高台湾居民居住证应用便利化水平,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18.增进祖地情感文化认同。突出以情促融,加强闽台基层和青少年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发挥交流品牌示范效应,持续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重点活动,开展一批特色交流活动,形成多层次交流格局。共同传承发展祖地文化,支持非遗文化、民间曲艺等祖地精品文化走进台湾,建设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两岸影视产业基地。深化亲情乡情延续工程,密切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俗等基层交流。运用新媒体讲好大陆发展和闽台融合故事,增强说服力感染力。扩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交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1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突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弘扬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精神,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更广领域交流合作。

20.科学制定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安排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强乡村风貌总体管控,防止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

2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二一二”工程,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培育更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十亿强镇、亿元强村。组织开展龙头企业牵引、农民合作社规范、家庭农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等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加快“福茶网”和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建设,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促进城市反哺乡村,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22.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绿盈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居住、交通、水环境等工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快教育、健康、养老、文化等乡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做好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全面深化乡村振兴“百镇千村”试点示范,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线。

23.加快老区苏区发展。完善挂钩联系帮扶经济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山海协作对口帮扶机制,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确保老区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支持龙岩与三明共同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老区苏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提升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加快补齐老区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老区苏区群众生活品质。

六、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福建

24.抓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和科学利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广筼筜湖、木兰溪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打造“福建福道”品牌。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25.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编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力争在全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在前列。支持厦门、南平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深化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健全碳汇补偿机制,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提升碳汇能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6.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落地应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保障机制。深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落实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等责任体系。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7.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外贸、社保等政策相互衔接,健全有利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促进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就业模式健康发展,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对困难人员的托底安置和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技能福建”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拓宽技术工人上升通道,促进劳动者提升素质、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防范化解突发性、规模性失业风险。

28.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加快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完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推动城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着力打造福建职教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制定实施高等教育十年发展专项规划,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动新设立若干新型研究型大学,加快闽江学院等应用型大学建设,推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

29.全面推进健康福建建设。深入实施健康福建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努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深入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医疗“创双高”,补齐重点学科、薄弱专科、高层次人才等短板。促进资源均衡布局与下沉共享,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和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慎终如始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30.推动优秀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入实施福建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文化资源研究整理,打造八闽文化标识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建改建一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化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承办世界遗产大会效应,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加大对革命文物、海丝文物、涉台涉侨文物等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推进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保护修缮和当代复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融入生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进优秀八闽文化海外传播。

31.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四大群体”增收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充分与收入增长联动。着力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群体为主体,鼓励勤劳守法致富。统筹实施产业、就业、金融等帮扶举措,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逐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32.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完善灵活就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城市困难群众和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33.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和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四门四访”、“四访四通”、“信访评理”等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进一步加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智慧政法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打击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积极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全过程全链条保障食品安全。

八、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夯实筑牢坚强政治保障

34.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挥我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和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用党的科学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面向基层开展“大宣讲”,提高学习参与率、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扎实推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好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35.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入实施“新时代干部能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打造政治过硬、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抓好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强化政治素质考察,突出重大斗争实践,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备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完善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常态化机制,强化全链条梯次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队伍。

36.建设坚强战斗堡垒。突出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加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扎实抓好村级组织换届,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突出抓好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推动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深入推进“近邻”党建,开展城乡社区近邻服务,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严格党员队伍教育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党员,不断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37.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干部凝心聚力干实事、沉下身子抓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到一线,掌握真实情况,找准差距短板,有效破解难题。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完善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坚决整治文山会海,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3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完善“1+X”等监督机制,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严格跟踪问效,确保落实落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构筑立体式监督网络,督促领导干部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深入治理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聚焦群众所想所盼,开展“点题整治”。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提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综合功效,持续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勇担使命、锐意进取,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