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周鹏正在田间查看试验品种表现
中国福建三农网永安2月27日讯 在三明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农场的早稻田里,一个头戴旧草帽、半卷着满是泥巴的裤脚、不时擦着汗水的黝黑小伙,手里拿着一把秧苗仔细观察着。不管怎么看,都很难让人把这个朴实黝黑的青年和一个拥有硕士学位、从事艰深遗传育种研究的农业科学家挂得上钩。他正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鹏,在田间查看试验品种表现。
肩负使命,立誓躬耕“泥田”
不同于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看着显微镜、摇着试管,做着各式各样高精尖实验的科学家,作为水稻育种科技工作者的周鹏,时常光脚踩在泥地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能把这‘一亩三分’的泥田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战场,作为一名党员,我感到很荣幸。”周鹏坚定地说。
2009年,从四川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周鹏来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育种研究。刚参加工作,他就来到了三亚南繁基地,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水稻杂交的准备工作,直至中午十二点,又从下午两点工作到天黑才回到驻地。三月份的海南,每日气温超过30°C,几天下来,小伙子就变成了皮肤晒得发红脱落的“黑人”,每天被汗水浸泡着的受伤皮肉又痒又痛,时常挑战着他的承受力,这让他对自己的择业方向产生了怀疑。
然而,同样一起下田,同样忍受着太阳炙烤,同样挤在只有一台嘎吱作响的破风扇的狭小基地宿舍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谢华安院士、郑家团研究员等老党员、老专家们同样事事亲为,却毫无怨言,仍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感受到这样的科研精神,他暗暗立誓:要立足水稻科研岗位做奉献,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科研一线,完成老一辈专家的“让粮食产量更高一点,米质更优一点,种田成本更低一点,农民腰包更鼓一点,国人饭碗装上中国粮”的愿望。就这样,他从稚嫩的学生蜕变为坚定的水稻人,在整个水稻育种工作中,整地、画行、赶粉、杂交、收割、拷种,他干的比农民多、更辛苦,一有时间就会去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晚上还要统计观察数据。
周鹏在认真统计观察数据
从开始的不解、逃避到习惯,再到自豪,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周鹏一干就是十余年,主持育成泰优2165、闽标优1093、福稻优727、泰优2328、秝两优5816等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榕夏S、福玖A、秝S、秱S等4个不育系通过福建省审定,育成的黑糯不育系墨S、米粉稻不育系集S通过现场技术鉴定。杂交水稻泰优2165米质达部颁二级米标准,获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优质米评选银奖。参与育成的品种近6年在福建省累计推广300多万亩,相当于福建省年推广面积的三分之一,增产稻谷1亿公斤,创经济社会效益2.8亿元。
脚踩“泥水”,终获十里稻香
潺潺流水稻花香。田垄间,周鹏扎实地向前迈进,一步一个脚印,引领三明永安市优特稻产业的发展。
文川溪环抱湖口千亩洋田,优质的水源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先天优势的生态资源,湖口的水稻一年三熟,产出的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油亮、松软醇香,有机质含量高,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稻米产区。但和很多依靠传统种植模式的乡村一样,永安市小陶镇上湖口村水稻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水稻单产难以提高,人工费高昂,经济效益低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整个产业面临巨大的危机。
2019年5月,周鹏作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来到上湖口村开展科技服务示范工作。一到村里,他马上开展实地调研,从水源、土壤、肥料的使用,再到种稻的历史渊源、销售途径,洋洋洒洒记录了一大本,为当地水稻整理了一个详细的全产业链系谱图。他因地制宜地为当地在优特稻的品种选择、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献计献策,多次联系农业科研单位的土肥、植保、生态等相关领域专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利用水稻所厚实的科研积累,他带来了最好的品种、最新的技术。
团队在上湖口村建立优特稻新品种机插秧高产栽培示范基地
2019-2021年,周鹏与科技服务团队在上湖口村建立优特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引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特稻品种紫两优737、泰优2165、荃优212及后备优质稻品种宓香优2165、靓香优2165、紫米品种墨两优695等进行高产栽培示范。周鹏从品种选择、浸种、催芽、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等全程参与农技指导,邀请植保、栽培专家通过高产栽培技术稳定产量,开展全程机械化栽培,利用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护,确保田间水稻颗粒饱满、丰产性高。金秋十月,展示基地内,饱满的谷穗压弯了稻秆,放眼望去,遍野铺金,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稻香,村民们笑逐颜开。短短两年多,周鹏和团队利用科技使上湖口村的水稻产业实现了现代化,该村成为永安市水稻产业的风向标,他成了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年轻人。
周鹏对种植户进行水稻种植科普宣传
辛勤坚守,书写“泥巴”人生
一个水稻品种的稳定,至少要经历8代的繁殖。如果仅停留在福建,至少需要8年才能育成一个品种;而海南的热带气候能够帮助水稻品种多繁衍一代,加快成果的育成步伐。农时不等人,育种时间就是集结号,周鹏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到田间记载、选种。由于选种正值高温季,衣服湿透好几次都是家常便饭。
无论是孩子出生还是家人生病,不到万不得已,对水稻人来说家事都只能是“琐事”。在孩子成长的五年里,作为水稻人的周鹏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很多步,生病、上学也都无法陪伴左右,只能是个“兼职”爸爸。虽然从大学开始,他就将QQ昵称定为“泥巴人生”,但是直到现在才真正体会到泥巴人生的艰辛。
多年辛苦的坚守,点点滴滴的付出,没有轰轰烈烈的报告,没有激昂人心的号角,可大地知道,禾苗更知道。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整齐划一、满目金黄地生长在一丘丘农田上,沉甸甸的稻穗随风翻浪飘香,村民满心欢喜操作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这无言的画面比什么奖章和荣誉都更让人自豪和激动。在上湖口村引入示范种植的优质稻,经现场测产验收,泰优2165平均亩产折干谷656.47公斤,荃优212平均亩产折干谷637.07公斤,两个品种均优质高产。上湖口村优质稻米供不应求,价格达3.5元/斤,比普通大米高出0.5-1元/斤。
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高产示范测产验收现场
2020年,周鹏在上湖口村示范推广优质稻80多亩,亩产量在500-600公斤。通过在田间树立展示牌、举办培训班,示范展示科研成果及技术,带动优特稻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益,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上湖口村乃至永安市优质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永安品牌大米端上更多百姓的餐桌。由于在水稻育种事业上的贡献,周鹏获得了“福建省最美农业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优秀党员”等称号,还有幸和谢华安院士、郑家团研究员一同被评为“学习廖俊波、弘扬南繁精神”老中青代表。
周鹏在稻田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在育种事业上,周鹏始终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秉承着“要吃饱更要吃好”的初心。近年来,他跑遍我国南方稻区,不断向同行学习和取经,与消费者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喜欢吃什么样的米,有什么新的需求。他及时调整育种目标以适应我国水稻产业化育种转型升级,将传统的水稻遗传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强化优质、高产、抗逆、多用途新品种的选育,为丰富福建省杂交水稻品种类型、促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与力量。
福建“稻”路上,周鹏跑的不是最快、最好的,但他一直在稳步前行,坚持把这条路越走越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