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逝,不知不觉间来到2022年7月12日。今天是我驻村满一年的时间,用最土味的话来概括我的驻村体会就是,“还是有那么点泥土味了”。
组织撂荒地整治复耕
这个泥土味,是用嘴巴“尝”出来的。为响应国家号召,守护好粮食安全,我和村干部第一时间勘察村里多年未耕种的荒地。原有的机耕路根本找不到了,有的上下两畦地的落差甚至比我还高,我们只能手脚并用、连滚带爬地穿梭在杂草丛生、带着利刺的撂荒地上,脚上手上身上全都沾满了泥土。更有一次的是,我不小心摔倒在地里,嘴里沾了不少泥土,同行的村干部开玩笑说:“你这一跤摔得好,很是接地气,真正尝到了我们村泥土的味道了。”随着深一脚浅一脚地深入,更坚定了我整治这片撂荒地的决心,通过和农户座谈、镇村干部反复协商讨论,制定方案,推动全村农田连片整治300亩、退茶还耕70亩、撂荒地整治30亩等工作。
这个泥土味,是太阳下“晒”出来的。许久不见的朋友,都调侃我,驻的村是不是在海边,咋这么黑?我笑着说,那是因为今年太热了,我这是晒黑的。其实我心里明白,对于今年的热我却是一反常态的不觉得热,甚至连宿舍空调都没开过几次,因为我已经产生了热的“抗体”——习惯了在太阳底下行走。驻村以来,从脱贫攻坚衔接到乡村振兴,不管风吹雨淋日晒,我要么走村入户,要么现场研究事项,要么学习调研参与特色产业,要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候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微信步数几乎每天都超过两万步。通过走访调研,我不仅熟悉了村情村貌,还和群众打成一片,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随意和村民泡茶唠嗑。
现场勘探桂花产业提升项目
这个泥土味,是土地上“渗”出来的。我所驻的芳亭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海拔200-800多米,由7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祖祖辈辈依靠土地,辛勤耕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大产业”:桂花、烟叶、茶苗、培育茶叶,并有“华东桂花第一村”的美誉。如果不来驻村,我只知道桂树桂花、茶树茶叶、香烟卷烟,不会知道桂花是用竹竿打下来做成产品的、茶苗是从一片片叶子短穗扦插在泥土中慢慢生长的、烟丝是从绿叶开始用竹夹子晒至黄色叶子再切成丝状的。为了更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我也曾体验打桂花、冒雨学习扦插茶苗、做茶叶、收稻子等等。产业要发展必须下功夫,通过建设芳亭助农直播间、数字乡村平台等,让特色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出去,同时对接各级各界新闻媒体对芳亭村的产业进行报道,提高其知名度。
这个泥土味,是与村民“趟”出来的。驻村以来,我迅速调整角色,当好“小学生”,向村民学习;当好“村干部”,与村民共建;当好“联络员”,为村民服务。全程参与了村级换届、疫情防控、乡村振兴、裸房整治、医社保收缴、慰问贫困户、关爱学生等工作,积极向上级争取了200多万资金,用于桂花谷扩容提级改造、主干道美化亮化、撂荒地和退茶还耕整治、公共晒谷场建设、拦水坝和引水工程等具体项目中,帮助芳亭村获评市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市乡村振兴最美示范线路创建村、中级版“绿盈乡村”等荣誉称号,使芳亭村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组织换届选举移动投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乡村振兴,我有幸参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驻村一年时间,说长不长,却是一段难得的经历,我走入农村,贴近村民,真正尝到了泥土的味道,确实有点“农民”的味道了。正所谓:一岁来去一牛虎,初尝村里泥与土,千年大计千万功,老农新农把袖撸。我将牢记初心,迎难而上,与村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