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厢区龙桥街道“综治”社区治理中心 (蔡昊 摄)
“荔城区西天尾镇连心街某饭店油烟满天飞,味道很大,影响小区居民生活。”
今年3月底,西天尾镇东星社区网格员在数字治理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上报了这一线索。接到信息后,福建莆田市荔城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立即前往现场检查,要求业主整改。经督促,该饭店及时清理了油烟净化设施,确保经营期间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避免再出现油烟扰民问题。
近年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于基层干部而言,某些数字治理手段尚未破解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等问题。
多位乡镇干部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不少职能部门建起了各自的数据系统,乡镇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根据各部门需求登录使用不同系统。这些按照部门模式建立的条块化数据系统,彼此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兼容性不足。一些数据系统不对外开放端口,或无法实现即时数据更新,难以满足基层精细化治理需求。
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针对基层治理中数字平台“多、散、杂”无法形成合力等问题,打破横向、纵向堵点,搭建起从市级贯穿社区网格的数字治理平台,集成各类治理数据,让治理手段直达最小治理单元,压实最后责任主体,倒逼职能部门“吹哨报到”,以数字治理“2.0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横向到边打通“数据孤岛”
2022年初,莆田市整合数据系统资源,建立起市级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横向到边”推动各职能部门信息入网,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更新。
进入云平台的数据,按照不同权限向区县、乡镇、村居干部开放使用,实现数据便捷采集、分级管理、统筹利用、互认共享,目前已共享5亿多条数据,显著提升了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各职能部门的治理效能。
“某学校周围每到下课流动小摊贩多,不知道食品安全谁来保证”;“我在某超市买到了‘三无’产品”;“餐厅吃了饭以后肠胃炎,怀疑食物不新鲜”……进入云平台,莆田全市层面汇聚的1.2万余条类似食品安全事件信息,让食品安全领域的多发问题、高频事项、重点区域凸显出来。
莆田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级食品监管执法队伍只有十几人,面对着全市数万家经营主体。以往使用自建数据系统,不仅问题线索来源单一,日常管理执法也面临“打地鼠”式的尴尬,精准有效度不高。
“现在有了云平台,我们可以对这些数据的特征进行分析研判,日常巡查执法方向更加精准。”该负责人表示。
纵向到底干群共用“一张网”
“如今,从单元长到市委主要领导,都在使用同一个云平台——基层治理链条最末梢的网格员和单元长,可以用手机App实时上报问题信息;市领导也能在手机App上及时跟踪各具体问题的处置进度,了解反映集中的领域和趋势,作为工作和决策参考。”莆田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实现治理数据“横向到边”的同时,云平台搭建的“市—县(区)—镇(街)—村—网格—单元”六级网络,确保数字治理“纵向到底”。
为匹配六级网络,莆田市重新划分了村(社区)、片区(小区)、单元(楼栋、梯位)三级基层网格,把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划定的网格重组合并,做到不重叠、无死角,让基层治理的“责任田”清晰明了。建在网格上的党支部、建在单元里的党小组,可以随时将身边问题上报到云平台,把群众“急难愁盼”和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小治理单元。
得益于云平台的纵向高效联动,一些城市管理中的共性问题正在破解。比如,莆田市区电动车存量大,充电管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云平台上对飞线充电、充电隐患的投诉量很大。虽然此前相关市直、区直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一治理诉求,但政策真正落地时却难以找到抓手和接口。
2022年4月22日,针对云平台上关于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的多起投诉事件,城厢区霞林街道九龙小区党支部牵头,与小区物管会、物业现场勘察后,经过会商提出了设置电动车集中充电点的建议。此后,小区各个单元长征求各自单元内群众意见建议,在短时间内确定了充电点选址和收费标准等操作细节。
充电桩安装完成后,可满足小区300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再也没有出现“高空飞线”的现象。如今,莆田越来越多社区和小区设置了类似的电动车集中充电点,市民出行更加安全有序。
“以往,类似这样的事项只能以个案形式‘自下而上’地反映,再由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地协调解决,很难有这么扁平高效的响应机制。”九龙小区党支部书记陈伟山说,如今,通过云平台解决的一线问题多了,群众感觉向社区反映情况有反馈、真管用,社区的凝聚力不断提升。
倒逼“吹哨报到”见真章
“我们每天都会梳理云平台分派的基层治理事项,根据事项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置。对于涉及矛盾纠纷的紧急事件,我们第一时间介入,组织研判、开展调解。”荔城区西天尾镇党委副书记黄少华告诉记者。
目前,通过云平台上报的问题线索均实现“一件一档”,按照“单元巡查—源头发现—信息采集—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跟踪问效”闭环处置流程,明确各级权责清单。属于哪一级、哪个部门权责范围的事项,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办结。云平台探索建立的会商研判和评价体系,更实现了纪委监委、效能办等监督部门对基层治理事项的全过程跟踪,倒逼“最后责任主体”履职尽责。
随着更多问题和矛盾在基层一线被早发现、早化解,莆田市社会综治领域呈现出向好态势。2022年,莆田全市共排查处置矛盾纠纷11339件,同比上升12.9%,从源头端有效解决初信初访问题;社会治安方面,全市2022年刑事警情数下降29.2%,治安案件、命案和侵财案件均实现同比下降。
经过一年的调整优化,目前云平台已经集成矛盾纠纷、城市管理、安全隐患等10类应用专题和15个不同的单元应用场景,对基层治理日常工作实现涵盖。
为确保录入的基层治理事项真实可靠、覆盖面广、代表性强,避免产生新的形式主义,莆田对基层上报的数量不做要求,只评价上报事项的解决质量。同时,不断拓展数据汇入渠道,网格员单元长上报、部门巡查发现上报、12345热线转办、公安部门非警务警情、信访部门转办件等,都可经过系统或人工筛重整合后进入云平台流转。
基层爱用,部门主动用,群众得实惠——记者采访中,仙游县、城厢区的多个基层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表示,云平台建立起高效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进入了2.0阶段。
配文:
以问题导向检验数字建设成效
伴随数字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加速拥抱数字化转型。如何不断探索以数字治理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让老百姓从数字治理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其中的重要方面,就包括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以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作为评判标准,瞄准基层反映最为强烈的真问题,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就此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
比如,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重复交材料”问题,一些地方在审批环节采取部门间电子证照互认、“最多跑一次”“一个窗口递材料”等方式,群众办事的流程越来越简洁流畅;
为了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一些职能部门将高频办理事项下沉到社区,让数据多跑腿、办事更近便;
为了在一线发现并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一些地方搭建起城市智慧大脑,扁平化靠前处置社情民意,第一时间调处基层矛盾纠纷……
这些数字治理的好办法受到欢迎、得到推广,根本原因是找准了基层治理中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真问题,做到了“民呼我应”“民呼我为”。
在总结数字治理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基层治理中还有一些群众集中反映的难点问题,亟需破解。
比如,一些基层问题“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基层矛盾纠纷的底数难以得到全面反映和有效解决;再如,基层治理问题反映到职能部门后,得不到及时解决,特别是一些跨部门合作的综合治理问题,容易出现“踢皮球”等推诿现象。
这些现象触及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的“深水区”——聚焦群众诉求,建立完善上下联动、纵横协力的数字治理体系。
提升群众对数字治理的满意度,需要刀刃向内,打破数字孤岛。
通过让数据汇集入“一张网”等做法,破除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的“自扫门前雪”思维。围绕群众关注的平安综治、市容市貌、社区治理等需要跨部门协作的热点问题,破除部门之间的数字壁垒,推动部门协同合力解决。让基层干部从“数字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用于做服务群众的工作,不仅让治理难题在基层得以发现,更能让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
提升群众对数字治理的满意度,需要细化管理,以常态化机制倒逼基层治理力量下沉。
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进一步细化基层治理网格,促进网格员、单元长及时摸清基层底数;对各种渠道上报的治理事项采取“责任明确到单位和人”机制,将群众反映的大事小情纳入闭环处置流程,重点抽查事项解决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倒逼职能部门积极介入,让“躺平”现象无处遁形,真正实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提升办事效能,为基层分忧解难。
提升群众对数字治理的满意度,需要贯通联动,让基层诉求得到高效反馈。
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直接关系着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这也是数字赋能大有作为的领域。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打通数字壁垒,搭建起从市一级到村居、网格、楼栋的基层数字治理平台,并按照层级权限将数据开放至村居一级,可以更好激活基层治理活力。
经过多年发展,数字赋能基层治理面临提质升级的新要求。促进数字治理机制“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让老百姓在数字赋能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真问题,呼唤着各地各部门在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建设中拿出更有魄力的切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