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鹦农业:“小鹦鹉”振翅飞向“大产业”
2024-05-22   作者:江谢繁 曾亦明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最近一部名叫《种地吧》的综艺节目大火,十个年轻人从零开始发展农业,“做大做强”多次霸榜微博热搜。而在福建晋江也有这样一支充满激情和创业精神的团队——百鹦农业生态园的运营团队。作为一个硕博比率高达36%的团队,他们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汇聚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农场,并将其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为一体,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另辟蹊径 培育“观鸟经济”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步入百鹦农业生态园,鹦鹉自编自演说着吉祥话,逗得入园的游客喜笑颜开,纷纷体验与鹦鹉互动的乐趣,感受它们轻盈地落在手掌上的奇妙触感。“在童年的时光中,与这些羽翼斑斓的生灵共度时光,是我心中长久以来的梦想。”百鹦农业生态园总经理刘欢说,其从小对五彩斑斓的鹦鹉充满了独特的喜爱,便决定将自己的儿时梦想融入农业创业中,与他人分享快乐。

图片5.png

鹦鹉与游客近距离接触互动(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家以“鹦鹉”为主题元素的生态农业研学旅游示范园区,在百鹦农业生态园内,游客可以亲手制作或购买鹦鹉食物,并进入不同主题的笼舍喂养鹦鹉,与它们进行对话和互动。同时,园区还将当地非遗木雕、非遗剪纸等非遗技艺与鹦鹉元素相互融合,推出鹦鹉主题非遗研学课程。在专业老师的现场教学下,游客可以亲手参与鹦鹉木偶、剪纸鹦鹉、鹦鹉花灯等制作,在动手过程中学习传统工艺的技巧,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如今,通过培育“观鸟经济”,百鹦农业生态园吸引了大量游客,进而推出休闲旅游、非遗研学、农事体验、农业科技推广等一系列配套项目。“为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成立了晋江萝啵兔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种植户、餐饮商户、游乐设施等相继进驻,形成了“吃住游学购”一体的乡村游产业链。”据刘欢介绍,园区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每年春节期间,仅门票收入均可达到200万元,而附近村民则通过到农场务工、开设小吃摊、承包水果种植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

多端发力 农业公益同行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鹦鹉的生存面临威胁。”刘欢介绍道,百鹦农业生态园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旅游业态,同时也积极参与鹦鹉保护事业。园区现拥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和人工繁育鹦鹉场所的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资质,能够自行繁育非洲灰鹦鹉等9种鹦鹉品种。目前,园区饲养各类鹦鹉1万多只。

图片6.png

憨态可掬的羊驼备受游客喜爱(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除繁育鹦鹉外,园区内还有马匹、羊驼、锦鲤、梅花鹿等动物,作为晋江市和石狮市两地的野生动物救助站,园区也救助饲养黄金蟒、隼鹰、画眉、狐獴等物种,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二级野生动物以及珍稀野生动物。”福建省引进海外百人计划专家、海归博士吴超峰介绍,百鹦农业生态园致力于保护和救助受伤、失踪的野生动物。畜禽粪便还经过设备处理以及沼气池发酵,形成沼液和沼渣,用于改善土壤和增加有机质,形成了“养—沼—种”一体的绿色农业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为拓宽营收渠道,百鹦农业生态园引进了休闲食品加工生产线,聘请科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将园区田间地头产出的新鲜食材送入加工生产线加工、烘焙、包装。如今,百鹦农业生态园的休闲食品品类多达10余种,包括“多味花生”“蚕豆瓣”“美国青豆”“玉米片”等,产品遍布全国,加工厂年产值已超过1000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园区多元化的业务不断扩展,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稳定的工作机会。近年来,该园区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户就业,带动就业及创业人数达246人,同时帮助1065户农户家庭实现了平均每年3万元的增收。

图片7.png

参与研学小朋友亲身体验插秧(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推行园区业务多元化布局,通过科技赋能种养殖,这条路走的还是很成功的。”刘欢自豪地表示,我们将在扩大园区发展规模、提升竞争实力上持续发力,力争通过5年时间,将百鹦农业生态园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鹦鹉主题农业生态园。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挖掘百鹦农业生态园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计划在福建省内开辟3个生态园区,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鹦鹉农业生态园发展已在福建省崭露头角,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示范基地、福建省休闲旅游示范点、福建省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在第七届全国农村创业大赛福建省选拔赛上,百鹦农业生态园的创业项目荣获初创组一等奖。以“鹦鹉”为主题元素,开辟差异化赛道,打造“农业+旅游+科普”的农文旅教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多产融合……而这些,就是他们能在众多农业生态园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江谢繁 曾亦明)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