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山区政和县,一片绿叶、一根翠竹,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作为全国唯一因茶得名的县城,政和的白茶品牌价值超61亿元;作为“中国竹具工艺城”,这里的竹茶具占据全国七成市场。在这片土地上,政和农信联社以金融为笔,绘就了一幅“茶竹共舞、产业兴农”的画卷。截至2025年3月底,政和农信联社涉茶、涉竹贷款余额分别达8.54亿元和7.81亿元,以占全县贷款总量近50%的力度,成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引擎”。
“三茶”贷动从茶园到茶城的全链赋能
清明时节,走进澄源乡林山村只见一片片茶园错落分布在青山间,茶山的边坡上长满杂草和小灌木,山脚下广袤的水库与山上的茶园相得益彰。
政和农信联社人员参观茶园
“春茶刚刚开采,今年的茶叶已经被人订购光了。”二五区茶业负责人卓建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片1000亩的生态茶园2014年开始建设,坚持不施化肥、种肥,田萝卜、豌豆苗等当绿肥;建立完整的生态链体系,通过生态管控,大虫吃小虫,实现不喷洒农药,1000亩茶园均通过了有机认证。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和农信联社的信贷扶持。因地制宜推出的“三茶贷”,利率优惠,助力茶企实现转型升级,让政和的春茶在品质与价值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中国白茶城仓储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茶样进行评估和抽检,短短两天时间,信达茶厂就获得了200万元的“三茶·绿色仓单质押贷”。这背后,是政和农信联社与中国白茶城建立战略合作,首创“白茶仓单质押贷款”专属产品,打造标准化仓单质押模式,通过盘活库存生产要素,实现茶企、茶商将资产变为资金,为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云根茶业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多亏了政和农信联社的贷款支持,让我从一个小收购商变成了一个茶行业领域的先行者。”云根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总感慨地说。“2011年农信社支持的130万贷款,让我建起第一个标准化车间。现在700万授信额度,连锁店马上突破100家。”
除了对茶产业的支持,政和农信联社立足茶产业资源的优势,将创新白茶的信贷产品嵌入到茶产业链每个环节,解决了从事茶业生产经营、茶文化传承升华、包装储存运输、技术转型升级等问题,助力茶产业链的发展。此外创新引入了“三茶·文旅贷”,辐射茶产业上下游,支持茶企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茶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福竹”生金小竹子串起大产业
4月2日,在政和县岭腰乡竹家缘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切割好的竹片原料在生产线上经过切割、烘干、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后,被制成具有环保、美观、耐用的竹工艺品与家居用品。
“我们在创业初期是靠农信扶持,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竹家缘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总感慨万分。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当初做竹条的小厂,2024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
政和农信联社创新推出“绿色山水·福竹贷”“绿色山水·竹林认证贷”等金融产品,全面覆盖竹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全流程各环节,致力于满足全产业链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为竹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有力地支撑了乡村产业振兴。
为了进一步提升竹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政和农信联社还创新引入了“竹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为竹企提供线上融资、供应链管理、市场信息等一站式服务。依托“中国竹具工艺城”平台优势,主动融入“竹品牌”建设,围绕竹产业链条探索“M+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与“1”核心企业的合作,向“M”端的上游客户和“N”端的下游客户延伸,深入拓展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的信贷、收单、代发工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形成一条链式闭环。
科技的赋能,让政和的传统竹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九竹工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竹行业代表性企业,获得技改贷款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靠“一块茶盘走天下”,带动了上游的众多竹农、一系列竹条粗加工企业,并辐射至下游门店、电商、抖音平台线上带货等销售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在金融活水的润泽下,政和的茶竹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绘就着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政和农信联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