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至6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安市赛岐镇六个村落(郭厝坪、秀洋、桃洋、大象、宝洋、泰康),开展以“森林四库”(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科学测量和建言献策,探索森林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科学验证“森林四库”功能
在郭厝坪村,实践队通过观测森林植被结构、分析土壤剖面、测量林冠郁闭度,科学验证了森林作为“水库”的水源涵养能力。队员们还深入生态茶园,调研茶林共生系统,发现保留原生乔木或科学套种能够形成理想小气候,显著提升茶叶品质,实现森林“粮库”与“钱库”的双重价值。在“林鸿茂”茶文旅基地,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探讨如何优化林茶空间配置,发展研学旅游,进一步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潜力。
实践队在郭厝坪村生态茶园调研
在秀洋村,实践队通过测量树木胸径、高度,运用生物量模型估算森林碳储量,深化了对森林“碳库”功能的理解。秀洋村70%的森林覆盖率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补给和水土保持效益,也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重要力量。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森林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秀洋村景色
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大象村,实践队了解到当地依托森林山地气候和畲族传统技艺,发展出特色畲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畲茶产业链为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成为传承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钱库”理念的成功实践。
大象村书记为实践队讲授茶知识
面对宝洋村人才外流的挑战,队员们提出“林下花海”计划,建议利用该村480米高海拔的云雾生态优势,在茶园、稻田中套种绣球花,打造“茶海花田”“稻浪花影”的独特景观。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乡村旅游和花卉深加工,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开辟“钱库”新来源。此外,队员们还建议依托宝洋村4800亩林海和生态茶园,建设绿色研学基地,开发特色课程,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践队与宝洋村书记座谈
在桃洋村,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85%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实践队提出“片区合作抱团发展”思路,建议开发“茶园认养+手工制茶”体验项目,将生态茶园与红色研学、康养旅游结合,助力村民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7月6日,实践队在泰康村革命烈士纪念塔前重温入团誓词,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相辅相成。队员们表示,先烈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林、绿色富民”的使命。
泰康村革命纪念碑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学子以专业知识和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从茶林共生到森林碳汇,从畲茶产业到“花田织锦”,每一步探索都展现了青年学子对绿水青山的深情守护和对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未来,他们将继续为闽东乃至更广阔乡村的绿色崛起贡献青春力量。(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