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实践队: 为“科技兴渔”注入“智慧活水”
2025-08-27   作者:林洛妤 金光毅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盛夏时节,渔汛正旺。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AI赋能,科技提振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吉城村大黄鱼养殖基地,开展“科技兴渔”行动,以“筹备-监测-问题解决-成果转化”为完整实践闭环,把脉当地传统水产养殖的产业升级。

图片32.png

大黄鱼养殖基地内整齐划一的网箱

实践队抵达吉城村大黄鱼养殖基地,便迅速熟悉环境、分工协作,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在深度调研基地需求,梳理出鱼病早期预警、养殖水体质量波动等核心痛点基础上,他们查阅了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历年水质监测档案,结合大黄鱼生长习性,创新构建了“水温-pH-盐度”三维水环境监测体系。团队还完成了监测设备调试、监测点位科学规划,并对全体队员开展设备操作专项培训,从技术、人员、方案三方面筑牢实地监测根基。

前期工作告一段落,实践环节正式展开。实践队员搭乘渔船抵达吉城村077号核心养殖鱼排,采用科学严谨的“五点采样法”分组开展同步监测。队员严格控制变量,将水温、盐度、pH值作为核心监测指标,经多轮数据校验,最终获取关键数据。

“看,检测结果这里显示,水温22.09℃、盐度24.72‰、pH值7.04!”实践队员金光毅兴奋地向养殖户展示数据成果,“这些实时数据很理想,咱们可以据此调整后续的投喂和管理方案了。”

图片33.png

实践队成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测

监测中,实践队员敏锐地捕捉到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对部分养殖网箱采用篷布围隔养殖的特殊做法,此举不仅内部滋生密集绿藻,且导致水体不易交换造成盐度偏高,ph值属于中性偏微酸,不利于大黄鱼生长。养殖户解释道,这是为了集中管控网箱牡蛎幼虫的扩散,当前网箱的盐度环境能有效抑制牡蛎过度繁殖,避免其挤占大黄鱼养殖空间。针对问题,团队制定了针对性方案,对部分网箱pH值略低于适宜范围(7.5-8.5),建议加强动态监测,若持续下降可投生石灰调节,同时开启增氧设备保障溶解氧,及时清理病鱼死鱼防污染。

通过“诊断加方案”精准式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渔民仅凭经验判断水质和调整投喂的传统做法,实现了基于科学数据的养殖策略制定。

智渔满仓,实践队的努力,对吉城村大黄鱼养殖基地的成活率和肉质提升,将带来明显改观;这份“科技+水产”的实践成果,为传统渔业升级注入了“智慧活水”,让科技更好地为“渔民增收、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林洛妤 金光毅)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