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大埠岗镇:文特派助力非遗“活”起来
2025-11-17   作者:邓贤龙 兰婷轩 李文杰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日前,邵武市大埠岗镇大埠舫广场,鼓声铿锵,傩舞翩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聂学群和南平市级传承人马玉婷正带领着“傩韵芳华”傩舞队的队员们,一板一眼地学习着古老的傩舞动作。

图片3.png

邵武市大埠岗镇傩舞表演

这些特殊的“学生”都是当地普通农村妇女,在文化特派员黄文娟的精心组织下,她们每个周末都会聚集在这里,学习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

扎根基层——构建传承新体系

“我们通过摸底调研,发现不少农村妇女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于是特意安排了这次培训,让专业师资直抵基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文化特派员黄文娟道出了开展这项培训的初衷。

邵武傩舞始于宋代,迄今已传承上千年,以驱疫逐鬼、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以古朴粗犷的原始舞蹈动作走村串户,被誉为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在文化特派员推动下,大埠岗镇系统构建起“老中青少”四级传承梯队,成功组建了四支特色鲜明的傩舞队伍。“傩舞少年行”队将傩舞引入校园;“傩韵芳华”队由12名农村妇女组成;“古傩原乡”村队汇聚村民中的傩舞爱好者;“古傩新传”队则由镇村干部组成。

“老师教得特别细心,能在家门口跟着省级传承人学习咱们邵武人自己的传统艺术,真是收获很大,感觉生活都更有滋味了!”“傩韵芳华”队队长邱美琴欣喜地说。

创新机制——打造传承新姿态

大埠岗镇创新构建的“12345”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成为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这个机制通过锚定一个目标、双向赋能驱动、三元资源统筹、四维服务矩阵、五支队伍协同,实现文化资源从“批量输送”向“精准落地”的转变。

“傩舞不能只藏在祠堂里,连史纸也不该只停留在史书上。”黄文娟深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如今,大埠岗镇打造了以“大埠舫”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发展圈,辐射带动包糍馆、连史纸展示馆、童绣馆、一分钱读书社等四大主题展馆;非遗传承中心、樱花文化体验中心等四大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一核多翼”的文化阵地布局。这些文化空间让古老的傩舞从祭祀仪式走向公共展演,从乡村舞台走向省级音乐节。

图片4.png

傩舞练习

邵武市傩舞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黄贞良表示:“邵武傩舞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是名副其实的古傩‘活化石’。”2008年,邵武傩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赋能乡村——描绘传承新画卷

文化特派员以“文化定桩”理念深度参与镇区空间改造,将傩舞面具、连史纸纹样、刺绣图案等本土文化符号系统性融入街区立面、景观小品和公共空间,使整个镇区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展演场域”。

截至目前,大埠岗镇已成功举办省级乡村音乐会、匠人文化街区开街仪式、国庆非遗体验周等10余场高品质文化活动,形成“以活动带传承、以展演促发展”的创新模式。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已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超千人。

这种文化赋能不仅激活了沉睡的文化资源,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通过整合闽台文化、乡土特色、樱花旅游、商埠匠人四大元素,大埠岗镇打造了亲子研学、手工体验、文创市集等多元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从古老的傩舞技艺到现代的传承方式,从祠堂里的祭祀仪式到省级音乐节的展示舞台,文化特派员正让当地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激活更多沉睡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文化活力。”黄文娟望着正在练习的傩舞队伍,眼中充满希望。(文/图 邓贤龙 兰婷轩 李文杰)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