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下党:文明星火照亮振兴之路
2025-07-08   作者:黄楚妍   来源:闽东日报

仲夏清晨,薄雾轻笼山坳。蜿蜒如带的公路上,汽车络绎不绝,唤醒了沉睡的村庄。77岁的王光朝老人准时打开“幸福茶馆”大门,沏上热茶,静候八方来客。

“过去的下党,就靠峭壁岩石上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群众怕生病,怕挑化肥,连猪都不敢养肥了运出去。”王光朝的回忆,道出了昔日“地僻人难到”的苦涩。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这是下党乡过去的真实写照。下党建乡于20世纪80年代,曾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苦涩,是乡亲们对过去岁月的深刻记忆。如今,下党乡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探索“党建引领、文旅融合、共建共享”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弱鸟先飞”的乡村振兴之路。

改变始于脚下之路。1991年,在上级政府支持下,总长12.5公里的进乡公路开通,群众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此后,下党交通条件持续优化提升:2020年,全长12公里的下党至尤溪段公路通车;2024年,省道S207南北段建成通车。如今,全乡已建成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编织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天堑变通途,乘车到县城从原来的近3个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下党乡党委书记吴观前感慨道。曾经“地僻人难到”的山乡,如今已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的获得者。2024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43元,村集体收入平均52.3万元,农文旅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昔日“弱鸟”已然展翅高飞。

蝶变始于“路”,成于“美”。下党乡以打造“学习小镇”为统领,建成下党红色旅游景区,全面提升各村旅游基础设施,一体推进全乡交通、文化、产业、水电等设施提档升级。同时,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垃圾转运一体化、污水处理和安全用电全覆盖,全域人居环境整治让山水底色焕然一新,捧回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的桂冠。

山门既开,富路自来。下党乡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模式。组建滴水缘联合社,“下乡的味道”“下党红”积聚品牌效应,可视化定制茶园与“万里茶道”下党IP激活传统产业,茶叶全链产值跃升至1.5亿元。同时,实施“新农人”回村工程,发展硒锌康养、茶叶、食用菌、林下经济等“1+4”特色产业1.6万亩,“一村一品、一户多业”的格局铺就了共富之路。

文明乡风,善治为基。下党乡的深刻蜕变,其根本动力源自坚强的党建引领。通过浸润人心的感恩教育,厚植乡土情怀,成功推动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为善治筑牢了根基。这股引领力量,在实践中焕发出蓬勃活力:党员带头领办产业项目、带头联户帮扶共富、带头倡导文明新风“三个带头”活动如星火燎原;网格化治理精准高效,“下党媳妇”等12支志愿队伍穿梭于阡陌之间,将服务送达“最后一米”;文化沃土亦日益丰厚,油画馆、乌金陶传习所、廊桥技艺展示馆镶嵌村落,农民文化广场成为精神家园。

“我们将以‘全国文明村镇’为新起点,形成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党乡乡长叶新表示。当文明成为内在筋骨,振兴便如溪流奔涌自有方向。下党正将殷殷嘱托化为不竭动力,以持续涌流的文明活水,浇灌着新时代山乡巨变之花,让每一个平凡日子都浸润着奋斗的馨香与幸福的光泽。

责任编辑:谢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