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数字赋能·智治永安”实践队:智治乡村·文化焕新
2025-07-14   作者:方潇语 郑诗洁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7月4日至6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数字赋能·智治永安”实践队深入永安市,足迹遍布小陶镇、贡川镇、曹远镇和安砂镇等4个乡镇及多家企业合作社,围绕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文旅与特色产业数字化升级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首站抵达永安市小陶镇政府,开展“数字治理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宣讲,聚焦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带来的新质生产力,以及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可行之道。现场,实践队向在场的大学生及年轻政府人员分发宣传手册,并开展问卷调查,精准了解当地对数字治理与红色文化保护的认知和需求。

图片10.png

实践队队员进行分发宣传手册和调查问卷。 郭紫芸 供图

宣讲结束后,实践队前往八一村委员会,在老书记刘圣远的带领下,回顾八一村基层治理的历史;走进小陶镇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重温革命历史。

图片11.png

八一村老书记刘圣远为实践队员讲解馆内内容。 郭紫芸 供图

随后,实践队将目光聚焦于永安的红色文旅与特色产业,探寻数字化升级的成功实践样本。队员们漫步在贡川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古镇推行的“线上解说码”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智能导览服务,让文化得以高效传播;永安竹笋文化展览馆内,“毛竹王”评选、碳汇项目开发等内容,让队员们看到了传统笋帮精神在现代产业中的创新延续。

前往吉山村探访永安抗战旧址群,实践队在刘礼斌书记的介绍下,了解了复兴堡墙上“抗战到底”的褪色字迹背后,福建省政府内迁、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在吉山村支部委员会,实践队开展读书分享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旅游与产业创新的论述交流感悟。随着分享会的热烈讨论,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旅的数字化开发与特色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是激活乡村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

图片12.png

吉山村中的舟桥。方潇语 供图

在特色产业数字化调研中,实践队先后走访了福建兆凯竹业有限公司与永安市绿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兆凯竹业,基层管理人员郑专主任展示了自动雕刻、数控锯板材等数字化设备,这些设备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与产品精度,使得竹制品应用从传统领域拓展至多元场景。在绿丰蔬菜合作社,全国劳动模范张仕滨介绍的“生产 + 销售”模式令人瞩目,农田监测软件与无人机的应用,让2500亩玉米种植实现了高效管理,无人机喷药较人工节省了一半的时间与成本;溪边苑葡萄种植园通过数控装备监测土壤与温湿度,可提前15—20天预防病虫害。

图片13.png

队员们采访绿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仕滨。郭紫芸 供图 

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中,福建农林大学“数字赋能·智治永安”实践队通过宣讲、调研、学习,在基层数字治理平台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文旅与产业数智融合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实践队将继续整理和制作调研报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永安市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助力当地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讯员 方潇语 郑诗洁)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