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和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全市辖1县4区2个管委会,国土面积577万亩,总人口近350万人。近年来,莆田市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了绿色发展、绿色强市、绿色惠民。莆田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木业之城”“中国木雕之都”“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福建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5年以来,莆田市对标现代生态都市,实施生态文明专项行动,按照“必须高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这两面旗帜,打破传统理念对林业事业的束缚,山上抓提升、山下拓阵地,盯住森林覆盖率、蓄积量这两个目标,夯实林业基础。”指导思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文化和森林支撑等四大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森林面积达349.0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2平方米。
一、精准发力,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创建
莆田市聚焦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目标,精准发力,凝聚合力,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一)规划引领。注重规划引领城乡绿化发展和森林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莆田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4年)》,确立了“妈祖福地,森林水乡,木艺之都”的基本理念,形成了“青山绿水蓝天,绚丽多彩莆田”的形象定位,勾勒出“一心凸显,两极辉映,三廊成网,双带成环,多点组团发展”的城乡绿色发展构架。“一心凸显”指城市“生态绿心”,位于主城区中部南北洋区域,划定空间控制范围约65平方公里,基本地貌为农田、村落、水系及沿水岸的荔枝林带,是大自然赐予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两极辉映”指以莆田市北部仙游县城区和南部滨海新城为中心的两个次级“生态绿心”,与主城区生态绿心相互辉映;“三廊成网”指水系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以及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自然成网;“双带成环”指北部山地绿色屏障林带及南部沿海防护林带共同构成生态绿环,环绕莆田全市陆地区域;“多点组团发展”指莆田市域内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旅游度假区、重点生态村镇、重点古树名木等多个节点,组团发展。
(二)领导引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森”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创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及时召开全市“创森”工作动员大会,精心部署“创森”工作;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掀起森林城市建设热潮;领导深入检查,阶段性听取汇报,强化联合督查,促进“创森”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宣传引导。通过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站等媒体,设立大型户外公益宣传广告、开通“创森”电话彩铃、举办“创森”优秀摄影作品征稿和制作《森林莆田》宣传册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创森”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把“创森”的过程变成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市民的“创森”热情。
(四)投入引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创森”工作经费和造林绿化配套补助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整合部门各类建设资金;创新投资机制,实行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金广泛参与、金融资金合理利用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为“创森”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创森”建设资金近30亿元。
二、突出重点,着力构建森林生态网络
莆田市围绕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这一核心,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统筹兼顾,着力构建。
(一)抓好“八大”绿化,重点重地增绿。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城市、乡村、水系、道路、园区、校园、海岛、屏障绿化。至2016年,“八大”绿化共实施项目434个,面积13.77万亩。
(二)实施“五大”工程,全域全境扩绿。绿色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生态绿心”整治和建设,加快建设近郊环城“五山”生态休闲公园,打造“城市绿肺”“荔林水乡”;大力推进城市绿道建设,结合荔枝林景观带,构建独具特色“荔廊”绿道网,做到市民一出小区就能进入“绿色步行道”;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园,发展城市片林,补植修复行道树,提升居民小区绿化水平。至2016年,全市新建提升各类绿地2.52万亩,新增绿道130公里。绿色村镇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幸福家园试点村、美丽乡村为切入点,以乡村公园、风水林建设为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绿色景观,创建示范“绿色村镇”。至2016年,全市村镇新增绿化面积4000多亩,新创建省级绿色乡镇2个,省级绿色村庄26个,村庄林木绿化率都达30%以上。绿色廊道建设:重点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及城市交通主干道绿化拓展延伸、补植提升,打造“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全面提高道路绿化水平。至2016年,全市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县乡道新增绿化面积5000多亩。抓好溪、河等水系沿岸绿化,至2016年,全市水系绿化面积7000多亩。绿色屏障建设:加强以基干林带、石漠化造林为重点的沿海防护林建设,构筑南部沿海绿色生态屏障;强化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抓好“青山挂白”治理和零星荒山造林,通过造林补植、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至2016年,全市新增屏障绿化提升近6万亩。生态敏感区保护:新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使全市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总面积从25.96万亩提高到53万亩;把生态公益林和重点生态区位的森林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全面提高湿地保护、恢复、管理和综合利用能力,扩建提升土海湿地公园。
(三)强化“四个”支撑,成果成效护绿。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强化对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位保护,抓好林木采伐和林地管理;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确保城市森林健康与区域生态安全;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强化节点森林防火宣传和防控,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强林业科技工作,推动林业科研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林业科技进步。
三、兴林富民,大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莆田市突出森林产业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兴林富民,红利惠民,综合施策,大力推动。
(一)续写无木生财篇章。在秀屿港设立海运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建立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建设仙游古典艺术红木家具基地,创造“无木生财”奇迹,推动莆田小林业做成大产业。适应新常态,市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实施项目、龙头、品牌、服务创新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延伸,提高产品竞争力。2016年,全市林业产值390亿元,其中林产加工业产值350亿元。
(二)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在重视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林业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增加林农经济收入。至2016年,全市建成花卉苗木基地近2万亩,用材林基地91万亩,枇杷、龙眼、文旦柚、甜柿等特色经济林基地61万亩,油茶木本粮油基地3.2万亩,森林生态旅游基地60多万亩。
(三)促进林下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启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利益驱动等手段,促进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7万亩,2016年产值2.35亿元。
四、不忘初心,全力传播森林生态文化
莆田市围绕森林文化体系建设这一要素,不忘初心,根植人心,强基固本,全力传播。
(一)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推进市博物院、科技馆、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强“中国生态文明湄洲岛示范基地”“九龙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福建省生态文化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绿道等设置科普小标识、宣传栏,发挥生态文明教育重要基地作用,普及林业生态知识。
(二)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组织各级各套班子领导每年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倡导营造青年林、巾帼林、党员林、军民林等纪念林,开展树木绿地认种认养活动,增强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
(三)普及地方特色森林文化。莆田别称“荔城”,荔枝作为“市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举办荔枝节、开展北宋名臣蔡襄专著《荔枝谱》研究、在南北洋河网水系广植荔枝等,传播市树文化;举办月季花展览会,弘扬市花文化;开辟莆田工艺美术城、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为旅游景点,传承“仙作”红木文化;开展“爱鸟周”“湿地日”等科普宣传月活动,增强市民森林生态文化意识。
(四)做好名木古树挂牌保护。对全市1524株古树名木实行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为其颁发“身份证”,古树名木保护率达100%;积极开展全省“树王”评选活动,荔城区凌厝村秋枫古树、仙游县金石村南酸枣古树分别被评为该树种“树王”,另有竹柏、桂花、龙眼古树位居全省“树王”评选前茅,提高了群众保护古树名木意识。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莆田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描绘了妈祖福地、森林水乡、宜居港城、美丽莆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