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研发团队,同时在青岛城阳区等6个基地种植耐盐碱水稻,并已在迪拜沙漠基地成功收获“海水稻”,引发了广泛关注。
“海水稻”成功种植的背后,是我国相关方面正在对盐碱地实施土壤改良,变曾经的“不毛之地”为良田,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发展智慧农业。
万亩盐碱地正在变良田
日前,来到其中一个“海水稻”种植基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桃源河两岸的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
以前,这片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度最高处达9‰,基本失去了种植农作物的功能。
现在,大片盐碱地被一道道窄窄的排水沟划分为一块块大田,田里一些小型通信基站分外显眼。地上,每隔三五米,还放着一包包土壤调节剂。
这片盐碱地改良采用了一种新法———“四维改良法”。据介绍,“四维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作物(即“海水稻”等耐盐碱作物)四大要素系统组合而成的一套技术方法。
近期同时试种“海水稻”的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龙江大庆、东营军马场、浙江温州、延安南泥湾等五大基地,以及已经收获的迪拜沙漠插秧区,都采用了“四维改良法”,七大基地改良面积共1万亩左右。
基地负责人、城阳区委常委于冬泉介绍,2017年10月17日,城阳区政府开始与袁隆平团队、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院合作,共同设法将上马街道1.38万亩盐碱地改良为良田,并为下一步我国大规模开展盐碱地、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土壤改良,提供试验和示范。
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院负责人张国栋介绍,截至目前,城阳基地内已经改良完成盐碱地1000亩左右,基本达到了“海水稻”的种植要求———土壤盐度6‰以下。基地内,5月28日刚刚插下“海水稻”的田地里,嫩绿的秧苗正在夕阳中随风摇曳。
“今年底,城阳区基地将完成3000亩盐碱地改良。3年内,所有1.38万亩盐碱地将变成良田。”张国栋说,3年的改良周期之后,“海水稻”及大豆、棉花等抗性作物和一般作物都将可以正常种植。
拓展全产业链新业态
在土壤改良的同时,城阳区还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形态。
于冬泉介绍,在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的要素物联网系统基础上,沃土平台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数据存储分析系统、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自动农机设备作业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等。同时,城阳区还正与袁隆平团队打造全产业链新业态———集研发、装备制造、创业和创新孵化、成果交易、智慧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目前,这一项目开始建设盐碱地稻作改良装备联合研究所、智慧农业高端装备测试生产中心、智慧农业产业链生态圈联合创新中心、数字化农业要素交易中心、智慧农业4.0展示推广中心、数字化农业交流培训中心。
此外,青岛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城阳区共建的华为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预计7月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