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五国共建跨境动物防疫
2018-07-16   来源:农民日报

日前,中国—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南南合作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总预算300万美元,是中国—FAO南南合作二期信托基金开展的首个区域合作项目,以加强“一带一路”地区动物疫病防控为目标,由中国联合粮农组织与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和泰国共同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中国是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的最大贡献者,信托基金为8000万美元。“在5000万美元的中国—FAO南南合作项目第二阶段的框架下,区域项目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创新的模式,使更多的国家受益于同一地区共同关注的优先领域。”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司司长维拉里尔(MarcelaVillarreal)说。

  随着亚洲消费者对肉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的需求逐年增长,动物跨境贸易的不断加深,相关疾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东南亚国家有着相近的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得跨境动物疫病更容易发生和传播。近年来,重大跨境动物疾病不断暴发,特别是口蹄疫的传播,每年给该地区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早在2016年,由粮农组织支持召开的双边和多边会议,已将口蹄疫和猪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瘟等)确定为区域合作重点。此外,小反刍兽疫和非洲猪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外来动物疾病,也应该作为重点加强预防,做好应急准备。

  “很显然,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动物疫病防控是很有必要的。粮农组织很高兴与中国和该区域的国家一起,控制跨境动物疫病的传播。”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和亚太地区代表卡迪雷森(KundhaviKadiresan)说,“中国在实施南南合作上是世界领先的国家,也是粮农组织有力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实现一个食物有保障、更安全的世界。”

  自1996年粮农组织发起的南南合作倡议启动以来,中国政府已积极参与了近20年,在亚洲、非洲、太平洋和加勒比群岛部署了超过1000名专家。维拉里尔说,“很多事实证明,中国-FAO南南合作项目不但能够大大提高参与国的农业发展能力,带动水稻、粟米、玉米和蘑菇等作物大幅增产,还促进了知识、经验和良好的实践、政策、科学技术、专业技能和资源的分享和交流,从而改善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另外,中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可适应干旱、洪水等各种气候条件,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维拉里尔告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这一倡议推动我们努力探索一个更加平衡、公平和包容的发展模式,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受益。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体系内,南南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获得了新的动力。粮农组织是第一批制定具体框架的国际组织之一,以加强在实施南南合作时的政策协调,满足‘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需要。通过为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创造新的机遇,南南合作项目将帮助中国和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包括政策对话、经验分享、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并将利用创新的平台和方法,帮助沿线国家建立桥梁、营造稳定的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粮食和营养安全。”

  中国和粮农组织签署的《国别规划框架(2016-2020年)》确定了四个优先领域:促进可持续和气候适应能力的农业发展;减少农村贫困、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促进“同一健康”以改善公共卫生;促进中国的区域和国际农业合作。在发展和实施该框架的过程中,粮农组织积极寻求与各级政府、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学术界和研究机构、联合国机构、基金和项目、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实体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在遵循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将优先支持“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区域贸易倡议。

  据悉,本次启动的项目将包括开展疫苗接种,强化动物移动控制和检疫,开展公共宣传活动,加强监测和报告以及搭建平台促进贸易伙伴间的合作协调,以降低跨境动物疫病传播风险,促进安全贸易,改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人民生活,保障食品和营养安全。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兽医机构和动物卫生当局将与中国和粮农组织的专家一起,改进机制,提升边境动物移动管理的能力,粮农组织的区域跨境动物疾病紧急中心提供其区域团队的技术专长。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