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刘明华正在电话里对接着武夷新区园林绿化建设的项目……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着浅蓝色衬衫、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人,其实是位“林农”,而且是一位区别于“传统林农”的“现代林农”。
从“传统林农”到“现代林农”,身份角色的转变,源于一场“革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山定权 人定心
一场从“山下”到“山上”的改革
南平“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林业用地面积3257.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78万亩,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一分田”的改革,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八分山”却仍然是产权虚置、经营与责任主体缺位、责权利严重不统一,导致林业产出率低,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不高,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低下。
改革,迫在眉睫。
2003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充分总结武平等地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南平市作为福建省林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验市,在全国较早开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更好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林改之前,自己造的林自己没有享受收益。每天做多少就算多少工钱,工作很是被动。”南平市建阳区大樟树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华回忆说,父辈种林育林的心态和我们这辈人很不一样。
区别于父辈的被动,刘明华这辈“现代林农”要主动得多。学习新型培育种植技术,主动探索对接市场,从栽种珍贵树种到培育珍稀苗木,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到绿化苗木供应养护……“林改后林子分到个人手上,大家积极性就高了起来,自主性也比从前强。”刘明华和村里其他的林农在2012年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以抱团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开拓更大的市场,实现更好发展。
新一辈的林农有自己的办法,老一辈的林农也不是“只看热闹”。年近半百的建瓯市吉阳镇林场主范林勇趁林权制度改革之势,成立了家庭林场,通过造林“以林养林”、发展林下经济的方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放大了林业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植树造林的时节,早上7点不到我们就已经到山上了,拌浆、沾根、挖穴、下肥……看着成片林场植绿,我觉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范林勇回忆起一个造林细节,他说,从前进入山沶村林场是一条泥土路,最窄处只有20厘米,当地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只能靠肩挑手扛到外面,后来我们植树造林,新修了一条机耕路,不仅方便了家庭林场的经营,也惠及村民。“村民们主动帮忙,夯土、扒沟,只要是能帮上的地方,大家都积极参与。”回忆当初,范林勇满心感激。
生产主体的活力,释放改革带来的强大生产力,“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活机制 搭平台
一段由“分散”向“集约”的探索
然而,改革没有一蹴而就。林权改革在释放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难题。
“林业因其生长周期长的特殊性,分山到户后碎片化的山林并不是现代林业实现最优发展的良好基础。”市林业局副局长赵小宝说,林农多散小、缺乏造林资金、生产方式单一、争山要山矛盾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林改推进而突显。
如何破题?那就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同当初分田到户一样,山林流转、规模经营、专业合作,集约化的山林经营才是实现更多更好效益的不二选择。”赵小宝深有感触,使林农团结起来,要大力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这是邵武市芹田村在深化林改道路上探索出的新路子。“村里成立芹林竹木种植合作社,村民以林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邵武市芹田村村民邱平平说,“把林子交给合作社经营,我们不仅有收益,还有更多的时间打理其他工作。”像邱平平一样,得闲的村民还自发组建了果蔬合作社,桑葚采摘园、草莓采摘园、葡萄采摘园等等,不同的季节都吸引了很多游客。邱平平介绍,她每年从果蔬采摘园获得的收入就有2万元。
缺乏造林资金,解决钱袋子难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建设,依托县属国有林场、林业公司和营林投资公司等经济实体,组建国有性质的林业收储(担保)机构,在林农、林业合作组织、林业龙头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投融资担保服务平台。
以顺昌为例,2015年,顺昌县林业局依托县国有林场36万亩林地资产以及县政府提供的500万元启动资金,组建“顺昌县顺林林木收储中心”,以36万亩林地资产作为担保,为林农提供林权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抵押贷款违约林权处置等服务,更好解决了林业企业和林农融资难题。
“过去林权不能抵押,钱都投资在林子上了,林子没采伐销售时要我们拿出一大笔钱去购买新的林子,扩大经营范围都是很不现实的,更别说发展产业了。”有着整整30年林业经营经验的林农黄金旺说,顺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后,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先后成功申请了4笔贷款,最高的一笔达260万元。
林业矛盾纠纷产生怎么化解?有着31年林业工作经验的延平区林业局处纠办常务副主任扶建青是最有发言权的林业人之一。“林改之后,无论是山林权属的分界,还是承包合同的经营,或是林权换(发)证的异议等,各种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都有可能让矛盾升级,影响林改的成果。”扶建青说,多元调处平台的设立,让林农有个诉求解决纠纷的地方。林业部门每年组织开展排查摸底,及时调处化解,也让林业矛盾纠纷得以消灭在萌芽阶段。
百姓富 生态美
一次让“青山”成“金山”的蝶变
车辆行驶在山场林间,冬季的闽北,依旧一片生机盎然——
大径材杉木还在不断窜个粗壮;林下套种的道地名贵药材、珍稀树种积蓄着养分等春的到来;绿化苗木大棚里培育的新品种正经受适应着不同环境下的“历练”……
2017年,南平市在全国创新策划并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对闽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积累更多优质生态财富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施精准提升项目,改培现有林,提升森林质量,需要更多优质且质量可靠的苗木,特别是乡土珍稀树种。”在位于建阳区回龙乡均中村的鑫绿苗圃,基地相关负责人刘旺贵介绍,项目实施意味着我们培育的优质苗木有了市场的保障。因此,自项目实施以来,基地加大了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培育力度,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大约售出15万株1年生苗木和30万株2年生苗木,企业收益不断攀升。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变得更好了,森林资源还成为乡村发展特色旅游的“金山富矿”。
“发展森林旅游,是既让社会增‘叶子’,又使百姓有‘票子’的双赢之举。”政和县林业局主任科员张明友说,在政和,铁山镇的大岭银杏,每年11月至12月,迎来一年中最多的游客,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山岗、路边、村前、水上,整个村子因银杏变成了“金色海洋”;东平镇凤头村的楠木林,有树龄300年以上的楠木200多棵,随着这两年旅游开发,古树林成了“活招牌”;岭腰乡的锦屏,山上有片300多亩的原始森林,春夏绿意盎然,深秋红叶如霞,古杉树、柳杉群,虎头际瀑布水一倾而下,仿若“世外桃源”;念山湿地公园,最美是在油菜花开、稻香阵阵的春秋两季,清晨浓雾氤氲,梯田层层叠叠,古树与民宿别具一格,美不胜收,人们驾车而往……近年来,政和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逐年上升,百姓钱袋越来越鼓。
去年,南平市举办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邵武花千谷声名大噪,一度日均游客接待量超过五千人次。谈起花千谷项目,邵武国有林场槎溪场场长张树明深有感触,过去林场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当下的发展了,靠采伐林木不是长远之计。“依托生态自然资源优势,我们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户外拓展体验等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张树明说,今年,林场还合作引进滑翔伞这一新型旅游体验项目,丰富了花千谷庄园现有旅游要素,进一步增强其旅游吸引力、带动力。
眼下,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仍没有停下,更多生动的实践扎根闽北大地,始终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南平,继续织造着闽北大地上的“绿色锦缎”,谱写着生态美、百姓富的“幸福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