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文明规范服务工作总结大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钱文挥,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立林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18年以来,银行业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意识,强化依法合规经营,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效,加大金融消费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在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工作中取得新进展。
整体看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新跨越,提升服务质效完成新突破。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40.6万亿元,增速达到12.6%,债券投资达到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银行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银行网点改造数量近1万个;离柜率达88.67%;客服中心人工电话接通率达到92.24%,连续五年高于90%。
同时,2018年银行业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新成效,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拓了新局面。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7%;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49万亿元,同比增速8.9%;涉农贷款余额达32.68万亿元,同比增长5.58%;扶贫小额信贷余额达2488.9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429.13亿元。
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第一副秘书长杨险峰发布了《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
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40.6万亿元,增速达到12.6%,债券投资达到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银行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取得显著成效
《报告》多角度全面总结和回顾了2018年银行业服务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同时对现存问题提出思考,为进一步改进提升金融服务带来启发和借鉴。
其中,《报告》指出,2018年银行业推进“三农”服务,迈步普惠金融崭新时代。农发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根据脱贫攻坚需求,及时开发了扶贫专项贷款产品,如光伏扶贫贷款、网络扶贫贷款、教育扶贫贷款等,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的投入,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农行以金融服务自动化、标准化、模块化、批量化为目标,提出“互联网+大数据”服务“三农”新思路,建成了“惠农e付”平台。依托“惠农e贷”“惠农e付”“惠农e商”三大板块,为涉农生产企业、县域批发商等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进销存管理、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结算、普惠金融、网络融资四位一体的“电商+金融”综合服务解决方案。
邮储银行则开发专门产品体系,大力支持农业生产,构建了农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商户贷款、县域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五大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围绕农林牧渔各行业特点,创新抵质押方式,先后将大型农机具、大额农业订单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产品试点。并且积极支持国家粮食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美丽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会议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不动摇,坚持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不放松,坚持创新引领不停步,进一步做好服务规范工作,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激发经济活力。同时,要注重金融科技创新,让优质的银行服务触手可及。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与保险、担保、税务等机构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拓展科技应用,主动引领创新服务潮流,高质效满足消费者多方位金融需求。未来,还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为金融消费者保驾护航。银行业要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发挥行业整体教育宣传功能,定期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共融。同时注重发挥好社会组织重要作用,推动行业服务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