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在于让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强势产业。这不仅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从外部为农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创新金融供给,为中国强势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是必然选择。
1中国农业完全可以成为强势产业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立足“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善抓机遇,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中国农业打造为强势产业。
弱势不是农业的固有属性
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发展史上看,农业是最早出现的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占据强势地位。19世纪以前,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即使是19世纪以后,在一个时间段内,很多国家农业生产率增长速度都比工业快。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达国家的农业增长并不输于工业增长。1965年到1995年的30年间,法国和德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2%和5.1%,同期工业生产率年增长只有3.6%和4.0%。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是一些国家的强势产业,成为出口贸易的重要依靠。我曾去瑞典和丹麦就农业进行专题考察,最突出的感受是,农业是两国典型的强势产业。第一,农业劳动生产率高。瑞典劳均生产谷物45吨、牛奶23吨。丹麦劳均生产谷物113吨、牛奶60吨,事实上丹麦每年人均生产5头猪、2头牛,每年农业总产出可供全国人口消费3年。第二,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瑞典农业仅占GDP的0.4%,但出口8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贸易的6%。丹麦农业占GDP比重为1.4%,出口额达227亿美元,占出口贸易总额的1/4,丹麦的生猪、黄油、奶酪出口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位,在全球竞争中优势明显。新西兰农民占全国人口约15%,贡献了全国出口总值的60%。美国出口的大豆、玉米、棉花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量的39.7%、36.5%和31.8%,充分彰显农业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强势产业地位。
中国农业成为强势产业具备条件
农业有自然风险高、市场风险高、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几乎与生俱来的缺陷,具有一定弱质性。但这种弱势特征是否表达与环境有关。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农业的弱势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并不具有必然性。世界范围内观察,中国农业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强势产业。
从发展环境看,政策取向、市场需求和社会投入都对将农业打造为强势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一以贯之高度关注,打造中国农业强势地位有坚实政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强劲市场需求对中国农业成为强势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和农产品(000061,股吧)工业用途拓展,使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为打造强势农业提供了拉力。据测算,每年总人口净增加700万人、城市人口增加1000万人,需要增加粮食200亿斤、肉类80万吨。国际经验表明,当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时,人们对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水平的要求更迫切,数量需求将转变为质量、高端、个性化需求,为做强农业产业提供了巨大需求动力。第三,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为塑造中国强势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农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竞争充分,产业纵向横向拓展空间广泛,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预期。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增速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2015年农业投资增长31.8%,其中民间投资占农业全部投资的81.8%。
从产业基础看,我国部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有相对竞争力。2015年蔬菜、水果、水产品出口分别达到133亿美元、69亿美元和203亿美元,合计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7.3%;顺差分别为127亿美元、10亿美元和114亿美元,在农产品贸易中保持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外,近年茶叶面积增长很快,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茶园面积从2955万亩增长到4316万亩,产量从729万吨增长到1519万吨,出口量维持在30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从9.6亿美元增长到12.4亿美元。总之,相对于粮棉油等资源性农产品,我国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甚至资本密集农产品,已经初步显示了农业强势产业特征。
打造中国强势农业是个渐进过程
打造中国农业强势产业的地位,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整体谋划、有序推进。第一,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中低产田占2/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第二,投入品利用水平仍处低位。化肥农药利用率为35%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低15-30个百分点,农膜回收率也不足2/3。第三,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下的农户占96%,年出栏5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户占57%,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比例不足50%。第四,农业资源要素组合活力没有充分释放。据中国农科院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55.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第五,农业机械化进展不平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3%,但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在25-35%之间,棉花采摘机械化率仅为15%。
要立足我国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弘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体制优势,制定专门的强势农业发展战略,通过“六个突破”,打造中国强势农业。
第一,在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既发挥传统的生产功能、保障粮食供给,又发挥生态环保、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既稳定粮食生产,又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农业,又坚持消费导向、市场导向。
第二,在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上实现突破。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广和应用体系,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上加快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生产全天候、环境能控制、过程可调节,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弱质特性。
第三,在优化资源要素组合上实现突破。通过专业化分工分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组合效率,依靠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要素组合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产业综合素质稳步提升。
第四,在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上实现突破。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主体+全程社会化服务+紧密利益联结”的农业经营方式,让普通农户和新主体共同发展、共享发展。
第五,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上实现突破。通过针对性强、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新农民掌握从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成为职业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第六,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上实现突破。立足多元化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实施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资源优势、比较产业优势、比较竞争优势,构建分工适度、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实施差别化强势农业产业突破战略。
2中国农业成为强势产业需要金融支撑
打造中国强势农业,需要外部有力支持。
现代金融对打造中国强势农业至关重要。金融自身也可以深耕现代农业这一产业富矿和蓝海,实现与农业经济的互促共进、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业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逐步提高,对金融支持服务的需求呈现新的特点。
第一,融资信贷需求大额化长期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资本密集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期长,决定了对信贷需求已不再仅是“小额、短期、分散”的季节性临时周转式需求,也包括“长期、大额、集中”的持续性固定投入式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改善、设施农业建设、大型农机具购买、加工设备购置、烘干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方面有旺盛的信贷需求。
第二,金融产品需求复合化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包括产加销各环节,覆盖生产流通服务各领域,产业层级多样、从业主体多元,经营复合性突出,决定了对金融服务需求已不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单一融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产品定价、风险管理、资本化经营等多种需求。这要求金融产品从传统的存贷款,拓展到金融租赁、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第三,金融服务需求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覆盖的产业链和地域范围,都较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有了极大扩展。这就要求更多利用互联网等电子信息平台和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手段,向经营主体提供便捷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帮助其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和风险管理。
实践中,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突出,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必须加快实现新的金融供给市场出清。
第一,有效信贷供给不足。大量农业经营主体面临信贷资金短缺。据调查,86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贷款满足度在70%左右,省级龙头企业贷款满足度在50%左右,其他经营主体满足度更低。从农业企业获得贷款的期限结构看,长期大额贷款仅为20%。
第二,抵押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传统的农村贷款业务,品种单一,贷款条件苛刻,农业有效抵押物不足。土地经营权抵押试点刚刚破冰,其他金融抵押产品开发与实践需求尚有相当距离。
第三,多元化金融保险服务缺乏。直接融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供给较少。直接融资规模偏小,2014年农业类上市公司64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5%,农业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很不相称。期货市场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只有少数经营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期货品种仅限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猪等鲜活农产品期货还是空白。期货交割仓库和现货市场布局不匹配,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较少,期货价格起伏较大。农业风险保障水平较低、产品较少,主要抵御自然风险、疫病风险,抵御市场风险、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较少,保障水平还处于保物化成本阶段,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尚不健全。
3金融支持农业成为强势产业大有作为
面对打造中国强势农业的新形势新要求,金融支持要聚焦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五大领域、关注五大主体、推进三大创新,逐步形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功能互补,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协调互促,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密切互动的多层次、复合型支持体系。
突出五大领域
包括规模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和产后处理。
第一,规模生产。着眼解决规模经营的生产资料购买、人工成本支付、产前产中产后费用,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万亿元,在工业中占比18%,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达2.2:1。农产品加工业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第三,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万家,年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态势。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应给予高度关注。
第四,农业电子商务。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5亿元,年增长超过50%;生鲜电商市场规模为544亿元,同比增长90%。农业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理念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的重要形式,将通过流通方式改变深刻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第五,产后处理产业。农业的产前、产中环节发展较好,但产后的烘干、保鲜、冷藏、运输、废弃物回收利用是薄弱环节,是农业产业链条中的“短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应成为金融支持的重点。
关注五大主体
重点关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农民。
第一,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的升级版,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种养业的骨干力量。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有87万家,经营耕地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要把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的家庭农场作为金融支持的重要对象。
第二,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一个开放载体和复合组织,集传统农户和新型主体于一身,融生产与服务为一体,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纽带。目前全国合作社有165万家,入社农户约1亿户,各级示范社达到13.5万家。
要把运行规范、管理民主的合作社,特别是示范社作为支持的重点。
第三,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集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力量。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达12.6万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70家。
要优先支持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发展产业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
第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经营规模越大,越需要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
要重点支持那些开展粮食烘干收储、土壤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公益性强,但投入大、回报慢业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五,新农民。新农民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是近年来涌现的一个新群体。包括各个电子商务平台和自媒体上的农产品电商、生态农场等在内的新农民数量已达到200万。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88.2%的新农民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35.9%的新农民通过与农民、家庭农场等合作获得稳定的产品来源。
与农户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农民应成为金融支持重点。
推进三大创新
第一,机构创新。这是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金融支持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是要建立真正以服务农民为本业、为主业的金融机构。国际经验充分表明这一点。法国有农业信贷银行,日本有政策金融公库和农林中央金库,美国有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组成的政策性金融系统和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社银行等组成的合作金融系统,都是通过一个直接面向农民的合作性银行体系,或政策性银行体系,解决农民的金融需求。目前依靠货币、税收、监管政策优惠引导我国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效果难如人意。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真正面向农民的金融机构,不司其他非农业务,而政府相应扶持和补贴也聚焦于这类机构,构建真正的支农主渠道。
第二,产品创新。
当前重点是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我去吉林延边调研发现,家庭农场、合作社反映贷款难问题普遍解决,靠的就是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15年全州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588笔、3.6亿元,今年前5个月就发放1545笔、3.7亿元,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应完善土地经营权等抵押物评估处置平台,推行政银保合作,探索开发中长期贷款、设施农业保险、农产品加工设备金融租赁等金融产品。
第三,服务创新。
关键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还应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在财务管理、结算汇兑、整体上市、债券发行等方面,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为打造中国强势农业加油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