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有效供给。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主体,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统筹推进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才队伍一体化发展,打造农业科技国家战略力量,将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基地向农业农村延伸,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创新工程,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系统部署种业自主创新、蓝色粮仓、现代牧场、智慧农业、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等技术创新任务,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着力突破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干细胞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竞争力。借鉴杨凌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建设经验,围绕智慧农业、有机旱作农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主题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强化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引领,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连片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发挥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支撑作用,推动传统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跨越,把食品产业培育成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食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推进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都必须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科技资源系统集成,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着力推进公益性与市场性协同的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型企业培育和农业农村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提升服务机制市场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核心,将科技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实现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科技企业、科技政策等协同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贡献、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实实在在的农民收入。
科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切实找准扶贫工作着力点,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要方向,把引进培育创新人才作为重要支撑,把实施好科技扶贫项目作为重要抓手,把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作为重要依托,把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重要方法。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在贫困地区建立“一百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动员组织高校、院所、园区、企业等与贫困地区建立“一千个”科技扶贫帮扶结对,实现“十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动员广大贫困群众通过科技人员参与到科技扶贫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增强他们对科技扶贫项目的参与度、拥有感和对项目收益的获得感,使他们在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接受市场理念,转变发展观念,解决思想贫困,依靠科技创新夯实贫困人口的物质基础,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