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走进大田县均溪镇银锭岬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绵的标准化种植大棚整齐排列,棚里尽是绿油油的荷兰豆,10多名工人正将刚采摘下来的荷兰豆装进袋里。一片繁忙的景象,让人很难相信这里两年前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
创造奇迹的开荒者——省劳模、省人大代表、崇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晓燕,这位农民口中的“蔬菜大王”,数年间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开辟了现代农业新天地,累计解决2000多人就业,引领5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累计发放工资500万元。
“这里原本是废弃的铁矿,进行平整后,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实施IPM(综合病虫害管理)和循环滴灌系统,种植智能温控大棚蔬菜和花卉。”范晓燕指着这片正在焕发新机的广袤园地告诉,这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海拔有850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蔬菜口感更好,而且还能让矿区美丽“蝶变”,实现“矿区增绿、乡里增地、农民增收”的多重效益。
“做农业,不容易。”回想创业初期,范晓燕很是感慨。晓燕出生在大田城关,虽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大学毕业后,晓燕在福州一家饲料公司当了业务员,忙并快乐着。工作中,她结识做蔬菜生意的老乡叶先举,两人萌生爱情,也产生共同创业的想法。
于是,晓燕做起“北菜南调”的生意。两年后,她发现,蔬菜行业有前景,但没有充足的资金难做强。“北菜可南调,南菜也可北运,家乡环境好,海拔高,为啥不能自己搞种植基地?”晓燕想。
“我的青春我做主。”晓燕说干就干,她与小叶回到武陵乡上岩村,试种了两亩黄瓜。除草、灌溉、挑肥、施肥……那一年,两亩黄瓜每亩净赚1万元。初战告捷,晓燕有了新目标——要做全县最大的菜农。
回乡第二年,晓燕夫妻俩带着乡亲种了28亩黄瓜,但因行情不好,亏损十几万元。紧接着,夫妻俩转战太华镇西埔村。那3年,菜要么被霜打,要么被雨水浸泡,亏了几十万元。
“哪怕摔得鼻青脸肿、粉身碎骨,依然还有呼唤幸福的机会,因为我还很年轻!”晓燕说,屡屡受挫,让她意识到“种菜不能靠天吃饭”,要尝试大棚种植,可一亩大棚建设成本要三四万元,钱从哪来?
2009年,在团县委推荐下,晓燕加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获得创业规划和5万元贷款。在县妇联牵线下,一个外地客商投资48万元入股建设大棚。晓燕的父母也被女儿打动,拿出20多万元积蓄帮助她。
有奋斗就会有回报。第二年,67亩钢架连拱蔬菜大棚建成,晓燕的蔬菜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致富的同时,晓燕不忘乡亲,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探索出“公司+大棚+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她划出13亩青春扶贫标准蔬菜大棚,参加市级种植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大棚提供给贫困户,免费提供土地及种苗,传授技术,不仅管种植,还包销售,让贫困户自食其力有保障。
“青春就是拿来奋斗的,奋斗永远在路上!”针对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晓燕紧抓有利时机,在矿山建设智能温控大棚、办公及冷链物流区,并拓展休闲农业,建设生态餐厅,规划采摘区、花卉观光区、种植体验区,分期分批把废弃矿山建成一个生态型、综合型、经济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