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仁:开拓创新,奏响池塘致富歌
2019-05-28   作者:巫建辉 杨颖   来源:三明日报

清流县沧龙村曾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捕鱼村,在短短10多年内,却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养鱼村。靠的是一位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领头雁”——陈志仁,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走上一条科技养鱼的致富路,推动山区淡水渔业的迅速崛起。

陈志仁,沧龙渔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人。

“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团结互助”,如何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人、清流溪鱼产业带头人,陈志仁给出这样的回答。

三出三进,闯出致富路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年轻有志的陈志仁带着村里几个年轻人到湖南、广西等地打工,省吃俭用,一年收入仅供家庭日常开支,几乎没有结余,便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在外打工很多都是夫妻异地,小孩基本由家中老人带,教育出现不少问题,为回家看老婆、孩子,往返路途让大家非常辛苦。”陈志仁道出回乡创业的动因。

回到老家,陈志仁买来鱼苗、鸭苗,想要在养殖上干出一番事业。由于缺少资金,养到半斤的鸭子没了饲料钱,只好白天出去打零工,晚上回家喂鱼喂鸭。日子虽过得艰辛,陈志仁并未放弃养殖创业的想法。

为积累资金,陈志仁再次离乡,带着先前一起打工的老乡在湖南办起了胶合板厂,经过3年打拼,他有了20多万资金。

带着资金,陈志仁再次回乡搞养殖,由于当地春季雨水较多,较易滋生细菌,陈志仁的鱼塘出现了大面积死鱼现象,面对技术难题,他不得不中断了养殖。

心有不甘的陈志仁,带着难题,第三次离乡,在厦门海洋技术学院进行了三年的养殖技术学习。

2004年,陈志仁说服了一起在外闯荡的十几个老乡,办起了渔业公司。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他的溪鱼养殖获得成功,每人年底分红就有十几万元。

看到养鱼也能致富,不少村民也跟着养起鱼来,陈志仁深知养鱼的两大难点,资金和技术,2008年他组织成立渔业合作社,统一优质苗种、注射疫苗、投喂饲料、调控水环境、注册商标、配送销售,并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员+能人”“公司+农户”“大户带小户”“党员带贫困户”“产业示范村带贫困村”的模式,带领村民闯出一条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2018年,合作社年产商品鱼3500多吨,产值达350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创新不停,深耕溪鱼产业

2008年陈志仁引入推广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养殖水平在线监测技术、添置增氧机等设备,实现沧龙村户户养鱼、迅速致富。2009年,“清流溪鱼”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3年,陈志仁同厦门海洋技术学院共同开发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智能养殖系统,并在全省推广,目前已在龙岩、南平、漳州等地的12家渔业企业安装使用。

“养鱼是件很专业的事,养的好不好技术缺不了,养的轻不轻松智能化不可少。”为培养更多渔业专业型人才,陈志仁多次派出社员到专业院校学习养殖技术,学成回村后,对其他社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以前,养鱼是个体力活,碰到恶劣天气还得24小时守在池塘边,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投料、开增氧机等手机上就能操作,养鱼轻松多了,还比外面打工挣得多。”80后村民陈正斌,原本在外开车跑物流,在陈志仁的推荐下,加入合作社,接手家里的80多亩鱼塘。

面对合作社的发展,陈志仁开拓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止。

由于池塘养殖较为密集,受投放的鱼饲料和排泄物影响,池塘水质开始变差,氮含量普遍偏高,需要投放药物来控制,增加了养鱼成本。陈志仁找来专业院校对接,进行难题攻克,经过两年实验检测,研究出利用水上无土栽培青菜的办法稀释氮,陈志仁为其命名“鱼菜共生模式”。

“利用青菜稀释氮含量,节约了用药成本,青菜还能增加渔民收入,下一步将在合作社进行普及推广。”陈志仁期望新模式能给村里渔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

责任编辑: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