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贤平:养鳗有诀窍
2019-06-13   作者:薛希惠   来源:福建日报

烤鳗是高档食品,也是我国单项农产品出口创汇最多的产品。对福建来说,养鳗占用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珍贵土地资源,但创造了农产品高投入、高产出的先例。省鳗业协会执行会长郭贤平从上世纪90年代入行,经历鳗业起起落落,是业界公认的养鳗达人。

清晨6点,刚过知天命之年的郭贤平已在位于漳平市官田镇石门村珒源水产养鳗有限公司的鳗棚内巡视。“真正懂行才可以养出好鳗。”郭贤平说。从养日本鳗(本地鳗)、欧洲鳗到现在的美洲鳗,郭贤平一路摸爬滚打,从未改行,积累了一套养鳗经。

养鱼先养水。养鳗对水温有要求,一般白苗期在28摄氏度左右,黑子到成鳗正常在25摄氏度左右。水质得稳定,对含氧量也有要求。养鳗场内,涡炉、液氧塔、微滤机、增氧机、打料机、水帘墙、净化器等各式器具设备特别多。养殖池、排污漕、生物池等循环水处理系统以及活动棚、水帘墙、排气扇等保温降温系统,这些装备的运作让养殖棚内没了异味、杂味、腥味。

养水的关键是排污。据介绍,鳗池中鳗鱼粪便、饲料残留等会使水中氨、氮、亚硝酸等含量增加。郭贤平有一套自创换水、排污、回水等的办法,既有效,又节能,还可提高养殖池水的含氧量。同时,为了避免大排大放造成鳗鱼应激反应,郭贤平自制小器件,发明气体提水法,减低了在用药与换水时对鳗鱼造成应激反应,从而最大限度保证鳗鱼拥有安全舒适的生长环境。

在养鳗界,有句俗语叫“吃得好长得好”。环境好,鳗鱼“饭量”大增,自然就长得快。行业里叫饲料转化率。郭贤平说,他的养鳗场,饲料转化率能达80%,有的还超过90%,很多传统养殖模式只能维持在65%~75%。

在养鳗业界,要养出好鳗,药残是个“死结”。“人都会感冒打喷嚏,更何况鱼。只要养活体动物,都会碰到病的问题。”烤鳗是出口农产品,药残经常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壁垒。郭贤平首先筛查了国际上明令禁用的各种药品,坚决不用。鱼生病了,用一些排药期短的药品,成鳗时,药残随着代谢已自然排出鱼体。

在环保要求更高的今天,一个养鳗场对外排放是否合格也是很关键的。他的养鳗场为此添置了不少设备,对外排放几乎为零。

龙岩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林炳明评价说,龙岩共有33家养鳗场,郭贤平的养鳗场标准化程度最高,效益也最好。

林炳明揭秘道,郭贤平有几大“发明创造”,让农业效益可以告别“靠天吃饭”。

棚的使用是其一。郭贤平的养殖池上均像种植蔬菜一样搭建起6米高的棚,棚分三层,可自动开启调节。通风、散热、密封、遮阴、保温等功能兼具。南方夏天高温天气多,在棚壁处,不仅安装了排气扇,还装了水帘墙,用水量不大,但散热降温效果良好,还可以增加棚内湿度,这正是鳗鱼喜欢的环境。通过大棚,可以最大限度营造出适合鳗鱼生长的环境,还可以减少因调节温度附加产生的能耗,降低成本。养鳗的水温大都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抽出的井水一般在21摄氏度,只需加热4摄氏度左右。而一天24小时内,通过对棚的调节,可以保持稳定的温度。据郭贤平测算,每生产一吨鱼,可节省能耗1500元。

郭贤平说,福建鳗场与广东相比,福建侧重于工厂化集中养殖,对能耗的控制是提升效益的重要一环。对棚的使用可以保持温度,而循环水的回收利用让一天换水量大幅度降低,大大节约了抽排水的能耗。对水排污有效处理,养殖场保持活水,整个环境适合鳗鱼生长,饲料转化率至少提高5%,生产周期缩短一年左右。他算了一笔账:同样建一个厂,他比普通厂需多投入350万元,但通过各个流程细节的有效把控,大大降低能耗,提升效益。数项相加,多创收的效益远远超过多投入的数额。

“我的技术,人人可学。”郭贤平说,养鳗是“舶来品”,从鳗苗采集购买,到如何建厂,如何养水养鱼,到饲料的配置,再到烤鳗线的建设以及辅料的使用等,这一系列生产过程,全省各地发明了许多土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一个开放的养殖基地,他愿意毫无保留地介绍他的养鳗经。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