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青山有“长”更苍翠
2019-07-01   作者: 吴清远   来源:福建日报

在安溪县感德镇大格村的石迈山脚下,一块山长制公示牌格外显眼。公示牌上县镇村三级山长及林地管护员的姓名、职责、监督电话等一目了然。

“有了山长这个头衔,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我每天都上山转转,看新种树苗长势、查火患,不然心里不踏实。”谈起山长职责,大格村村支书苏良辉说。

作为森林资源大县,安溪森林覆盖率65.77%,森林蓄积量700多万立方米。去年1月,为保护好这些自然馈赠的珍贵财富,安溪创新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管护体系,把牢生态红线,护航绿水青山。去年,造林绿化面积39668亩,位列泉州市第一;森林抚育2.6万亩,封山育林4.44万亩。

认建林地,齐心造林补绿

站在莆永高速感德段一座茶山上,放眼望去,满眼翠绿,山坡上“宣传林”“广电林”“水保林”等标志牌特别醒目。

“前些年,随着茶价上扬,茶树变成摇钱树,茶园变成聚宝盆,千万座山头一时间火爆开垦、黄土遮日,不少茶山头无片绿,灰头土脸。”县农茶局局长陈志明说。

如何在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找准平衡点,安溪把目光锁定在植树造林、建设茶园生态上。

“去年,该县以莆永高速感德段两侧茶山为重点区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和林木认建。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纷纷主动认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造林补绿。”县山长制办公室主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刘全能说。

县市场监管局认建10亩茶园林木绿地,种植天竺桂、红叶石楠等乡土性树种。绿化种植任务完成后,林地将直接冠名为“市场监管林”,由该局负责后续1年的保护管理和日常养护。

“实行林木认建后,县直单位主动认建义务植树基地56个,植树面积1028亩。现在,山上绿树多了,坡上青草长了,山下溪水清了,生态环境变好了,鸟也飞来了。”感德镇镇长林清杰满心欢喜。

茶山穿衣,茶园再添绿装

在祥华乡珍山村茗山茶园,工人们正忙着修剪茶树,机耕路两侧和茶园套种山杜英、香樟等树种,形成丰富的植被群落。

基地负责管理的张丁良说,去年,基地共种植8000多株树木,完成茶园生态修复100亩、提升茶庄园绿化200亩。“今年春茶质量明显提升,价格也上扬。”张丁良说,这一切得益于山长制的推行。

借“绿”发力。同样得以改变的还有感德镇怡芳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园。合作社负责人苏胜利介绍,三年前,他承包这片茶园时,茶树矮化、土壤板结、赤土朝天,推行山长制后,镇村两级山长多次和水土、农茶等部门进基地指导,合作社对茶园进行全方位生态修复,做足茶树留高、梯壁留草等功课。如今,茶树已留高近1米。

推行山长制后,安溪加大茶山生态修复力度,在茶园套种每亩不少于25株的乡土阔叶树种,完成茶山生态修复9830亩、茶庄园绿化提升1250亩;完成茶园周边重点区域森林抚育2.6万亩,封山育林4.4万亩。通过茶山生态修复,优化环境,茶叶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至2020年,全县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28.3万亩,森林蓄积量超79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6%,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万亩——在去年全县山长制工作现场会上,县长刘林霜作出的承诺掷地有声。

如今,茶业兴、生态美的生态建设宏伟蓝图在茶乡徐徐展开,从理想照进现实。

乡村造绿,扮靓美丽家园

祥华乡小道村的樱花公园,设有凉亭、连廊、水景,加上四周竹林、茶园、小径,别具乡愁气息。

“公园占地35亩,投资近60万元,公园建设与茶园生态修复相结合,有效提升山林景观。来年春天,樱花齐开放时,漫山嫣红,更是一处美景。”村民张挺达说。

像小道村一样,借助山长制东风,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的村庄比比皆是。

据刘全能介绍,全县推行山长制时以乡村河道两旁、村道两侧营造绿色走廊,提升村庄景观效果,在村民居住集中地修建小型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场所。目前,县里有4个村庄入围“2018年福建省森林村庄”。

此外,县里积极推进森林公园建设,提升改造4个省级森林公园;投入资金360万元,建设森林公园游步道16公里,森林公园申报数量居泉州市第一。

“随着山长制、河长制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制度融合推进,安溪生态保护网越织越密,老区群众正以实际行动呵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绿水青山,正成为安溪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谈及老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县委书记高向荣信心满怀。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