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区麻沙:千年古镇的幸福“三重奏”
2019-07-17   来源:今日建阳

74ea3a7ab0681e97e5470b.jpg

烟雨仙牛湾 陈琦辉/摄

仲夏的早晨,晴空万里。麻沙镇水南村78岁老人范孙元总喜欢站在自家小楼的阳台上放眼远眺:层层叠叠的青山,青山掩映下的幢幢新民房,楠木林景区上空自由飞翔的白鹭……眼前的一切,让老人内心有说不出的畅快,因为这个有着生态、区位、资源等优势的小山村,不仅是属于水南人的家乡,还成为了福州、厦门等都市人休闲、旅游、观光的一大首选地。旅游产业的兴起和葡萄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说到水南村的变化,老人总能一口气说出水南村的几个第一:“雕版印刷,全国第一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水南村是其中一个;闽北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水南村是首批的一个;全省三个‘圆梦村’试点村,水南村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水南村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蜕变成一个美丽乡村, 老人慨叹着说:“这些变化,是做梦也没想到的。”

而老人所说的这一“变化”,也正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麻沙镇3.8万人所不懈追求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如今,这些梦想在麻沙镇正逐一变成现实。

追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

麻沙,气候宜人、物华天宝,自古即是“闽北宝地”,麻沙人世代追寻着幸福这一千年梦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麻沙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气息。对这一变革,范孙元老人回忆说:1982年土地经营承包,夫妻俩和其他村民一样,承包14亩田,第一年收成便翻了一倍以上。“只要你勤劳,肚子就饿不了,不怕没饭吃!”温饱之余的老范,在1990年盖起了村里的第一栋水泥板砖房。之后,还种植了12亩葡萄,老范将房子装饰一新,成为了小洋楼,对此,老范始终非常自豪。三年前,水南村向都市人卖“生态”,使水南村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休闲景区。

这样的生活,同样润泽着其他麻沙百姓。据介绍,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俭朴的优良传统,麻沙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形成无公害蔬菜、名优葡萄、草莓、优质淮山、茶叶、速生丰产林等6大特色产业,目前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让麻沙农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2018年,麻沙镇农民人均经济收入达17850元,同比1978年年均增长12%。

74ea3a7ab0681e97e5f00f.jpg

麻沙全景 庄金寿/摄

为推进绿色农业,麻沙镇加大农村农业投资力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修水渠,改农田等,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硬件;另一方面,加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植各类专业合作社,由此催生3家龙头企业、1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26个经纪人,直接带动3000多农户发展绿色农业。

目前,全镇23个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如种植了2600亩葡萄的水南村,450亩草莓的扁溪村,1200亩淮山的江坝村,5000亩茶叶的溪头村……

现在,麻沙镇的淮山、葡萄等绿色产品有了自己的“户口”,注册了商标,许多品牌农产品不仅畅销省内,而且行销全国大中城市,有的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奋起:“农业小镇”向“工业大镇”转型

麻沙镇,曾经是福建省乡镇企业“一枝花”,素有工业重镇之称,一度拥有大小乡镇企业5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11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以传统工业为主的乡镇,在“调结构与转方式”的面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工业独大的局面,曾经奠定了麻沙镇在闽北乡镇中的经济地位。然而,如今面临的转型压力也更大。麻沙镇工业经济发展要重振雄风,必须寻找新的突围路径。”镇党委书记张礼华说。

迫切探求跨越性发展的麻沙,在抉择中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发展,路在何方?

74ea3a7ab0681e97e5fb10.jpg

渔礁码头 吴娟玲/摄

麻沙镇完成了一个全新的角色转型:确立“乡村振兴、工业立镇、旅游兴镇”发展路子,在实施对接武夷新区中,以项目的持续引办,实现从“农业小镇”向“工业大镇”的转型和跃变;进而,麻沙最终把“工业强镇、项目带动、对接武夷新区”作为自己的三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

福建亚亨动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蓄电池的大型企业,过去生产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粉尘、气味、污水等工业污染,为彻底改变这一现象,企业决策者们痛下决心,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环保标准。

在改造老工业的同时,麻沙镇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的绿色产业。镇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上以绿色产业为招商对象,先后引进了一批如樵溪伟业等规模企业。

麻沙村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先后有建鑫锰钢、碧全工艺、天天铁艺、庄禾竹业、申福木业等一批规模企业落户麻沙村。麻沙村民仅进厂务工、房屋出租、餐饮运输等几项,年可增收1000万元以上,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867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在村里,70岁村民苏鸿林算是“最幸福的一个”。这个曾经“一年吃上一个水果都不敢奢想”的老人,老来都迷上了旅游,这几年畅游北京、海南、杭州,出游越南,周游台湾,村里工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老人说:“受益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儿子在街上开店经营电脑,二儿子在建阳城里上班,小儿子在镇上维修汽车,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现在,身心和乐的我,就只想着怎么玩,用心思把这日子过好!”

工业发展给麻沙村带来的变化,是麻沙镇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几年来,麻沙镇规模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麻沙镇以“发展速度领先、品牌创建领先、社会事业领先”等三大特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强劲推动力。

梦想:从“求温饱”到“追美好”转变

实现从“农业小镇”到“工业大镇”巨大转型之后,麻沙镇有了自己更大的梦想:工业反哺农业,以镇村一体化统筹推进全镇持续协调发展。于是,麻沙镇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一大举措,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环保、社保、安保等问题,每年推进一批重大民生项目,让最广大的麻沙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从“求温饱”到“追美好”转变的梦想。

74ea3a7ab0681e97e60a11.jpg

美丽新农村 李忠顺/摄

2018年1月1日,对毛店民族新村36户农户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们共同选择这一良辰吉日,集体迁入新落成的毛店民族新村。毛店民族新村建设用地35亩,采取“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模式,新建楼房36幢,村民如期搬入新居。村民蓝文彬感慨地说:“这一搬迁,不仅摆脱长期的地质灾害之苦,小孩上学也方便了,就连大人也可以在附近企业上班!”

每当夜幕降临,占地面积15.3亩,总投资1500万元游酢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鼓乐喧天。在美妙的旋律中,人们跳起欢快的舞步,欢度幸福时光。

江滨公园是继游酢文化广场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占地面积23亩,总投资2000万元。公园内精心设置了休闲步道、健身路径、观景凉亭、建本文化浮雕、麻沙八景浮雕、老年儿童活动区等。

2017年,投资了5400万元改造镇区主街道以及麻沙集镇至下坪沥青路面。近年来,全镇总投资8000万元,对全镇23个村路、电、讯、饮用水进行改造。如今,全镇基本实现了走水泥路,喝干净水,用洁净能源,听清晰广播,看网络电视,上快捷宽带的目标。

麻沙镇在全区13个乡镇(街道)率先进行商品地产开发,开辟“尚书苑”“新城华府”两个住宅小区。这两个住宅小区总投资达3亿多元,住房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定位高端的商品住宅小区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改变百姓居住习惯,吸引人口向中心集镇聚集。

74ea3a7ab0681e97e61c12.jpg

广场夜色 刘琦/摄

麻沙镇美丽乡村集聚效应逐渐凸显。这里人口居住集中,公共设施完善,村落核心清晰,基本功能齐全。走进长坪、江坊、杜潭、毛店等村,道路规划整齐,一栋栋新型农居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山里人住进了现代化的别墅,过上了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为最大程度凸显民生主题,今年麻沙镇列出投资3.9亿的19个民生项目,内容涵盖水利、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历年之最。

麻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不仅是在宋代是“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还是“闽学鼻祖”游酢的故里和蔡氏九儒的故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建本小镇”,也是麻沙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方向决定未来。麻沙,这个在宋代曾经以“建本”享誉海内外的“图书之府”,正以发展现代农业,致力工业强镇,倾情民生建设,合力奏响的统筹协调发展“三重奏”,让幸福麻沙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文明乡镇”“福建省宣传思想文化示范乡镇”“南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朱国良 陈勋 方骆楠 沈思思)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