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治沙,黄河边的新探索
2019-10-11   作者:陈旻 罗宗志   来源:福建日报

res03_attpic_brief.jpg

阿拉善乌兰布和菌草治沙示范基地

res07_attpic_brief.jpg

 生长115天的巨菌草

近日,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召开。两院院士,中国林科院、北京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大学等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水利部、科技部相关人员,联合国开发署驻华办事处代表,以及来自埃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见证菌草技术给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屏障带来的变化。

黄河沿岸 筑起菌草生态屏障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9月,人们来到乌兰布和东缘的黄河沿岸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却在漫漫黄沙中看到了一片浓绿色,满地的菌草随风轻摇,犹如绿浪起伏。

研究人员把一株一人高的巨菌草的根部沙土挖开,露出庞大的根系,足有1米多深。据介绍,这是今年5月13日才种下的,生长90天时植株就已高达1.56米,分蘖57个,根系深1.02米,单株固沙面积12.56平方米,体积达11.3立方米。

在基地的另一示范区,看到,去年种植的一片巨菌草,基本把流沙固定住了。今年4月,研究人员在这片菌草种植行间,用茎秆扦插法套种了巨菌草,数据表明,生长速度每天2~3厘米,平均分蘖9个。在菌草复合草篱沙障示范区,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的巨菌草,和耐寒、耐旱、分蘖能力强的“绿洲一号”菌草套种,防风固沙的效果更加明显。

2013年,福建农林大学与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建立菌草治沙示范基地,开展菌草防风治沙的试验与示范。经过6年多不懈努力,试验与示范获得成功。

“巨菌草生长快、抗埋压、分蘖能力强,在沙丘迎风坡种植可以有效防风阻沙。多年来,我们在荒漠、流动沙地、洪积扇、砒砂岩、盐碱地等生态治理的实践证明,种植菌草可有效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其中,巨菌草在阿拉善种植80~100天就能有效防风固沙,2013年种植的巨菌草到2019年仍可有效固沙。”菌草技术的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介绍,科研团队目前已选育出巨菌草、绿洲1号等48个优良品种菌草。以“绿洲一号”为例,适应性强,零下23摄氏度仍可自然越冬,从福建长汀、山西运城、河南郑州到甘肃天水、青海贵德、新疆和田、内蒙古阿拉善、西藏林芝等地,都可用于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

“菌草技术治沙,投入省,见效快,效果好。”甘肃省定西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说,定西是黄河中上游水土资源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菌草在保持水土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019年定西市种植近万亩。

林占熺介绍,科研团队实践至今,已较好地解决了沿黄河各地菌草生态屏障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优良菌草草种育种的系列指标,并在黄河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生态脆弱区建立了菌草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据试验数据统计测算,在沿黄河岸边建设宽100米、长1公里的菌草生态屏障,30年的建设维护费用约50万元,但生态价值不可估量。”

林占熺说,希望在多方支持、联手合作下,能够加快推广菌草技术,为黄河筑起千里绿色菌草生态安全屏障,为世界江河湖泊的生态治理提供示范。

改良土壤 将实现“零成本治沙”

黄河沿岸菌草生态治理示范基地,一片青翠的瓜地引人注目。瓜地四周种植着一圈巨菌草,把大漠风沙隔绝在外。附近的沙地中,还种植着本地的道地药材肉苁蓉等。

在菌草、灌木、乔木综合治理示范区,2014年先在沙漠中种下巨菌草,次年于草行间再采用育苗兜栽的方式套种柳树、白杨,树苗成活率达到80%~85%,经对比,比沙地直接种植的成活率提高了20%~30%。

“菌草作为先锋植物,可进行‘草—灌—乔’结合治理,降低风沙对林木苗期的侵害,提高苗期成活率;可与多年生沙生植物沙蒿、花棒和梭梭套种,为其营造良好生长环境,提高存活率。”研究人员说,除了防风固沙,植菌草还可“变沙为土”。巨菌草含有固氮菌,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种植菌草一年后沙地有机质含量增加58.97%,沙地土壤微生物与昆虫的种类和数量显著提高,第二年便可种植马铃薯、花生、西瓜等作物。

在基地的丰产示范区,数据显示,沙漠中种植巨菌草若采用滴灌浇水,每亩浇水350~400吨,每亩施肥60公斤,菌草产量每亩可达15~20吨,可以喂养10头羊或1头牛,作为饲料产值预计每亩4500~6000元。

“巨菌草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粗蛋白含量为8%~16%,是优质食药用菌培养料和优质饲料。在相同的土地及管理条件下,巨菌草产量是青贮玉米产量的2.3倍、紫花苜蓿产量的10.3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介绍,菌草全草都可利用,除了作为牧草,经微生物转化后还可培养食用菌、药用菌,或作为发电燃料、造纸原料、沼气原料等。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钢铁教授介绍,阿拉善盟菌草治沙基地目前菌草鲜草测产产量平均每亩12.66吨,预计鲜草年产量可达15吨以上;与传统的草方格沙障相比,如果组织得当,菌草的饲料化和材料应用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将能实现“零成本沙地治理”。

声音>>>

谢联辉(中国科学院院士):看好菌草在人类应对面临的人口、食物、环境、健康、资源、能源等六大困境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鼓励全国各地更多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研究。

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要制定出明确具体的规划和路线,将已有科研成果扩大推广,继续加强在育种方面的工作,继续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高沙地经济价值,并在阿拉善盟菌草治沙基地建立菌草科技展示馆。

张卫东(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要学习林占熺科研团队长期坚持把论文写到大地上的精神,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小草办大事”,把发展菌草纳入草业发展规划,支持建立菌草科技产业园,特别是做成阿拉善沙产业、草产业的样板,示范带动阿盟和内蒙古的沙草产业走向世界。

夏友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菌草产业是难得地紧密结合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三大效益的生态型产业,应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培育。林冬梅(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提议沿黄河9省区与福建的科研和产业团队开展“9+1”深度协同合作。

张团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秘书长):菌草技术填补了黄河流域种植多年生菌草的空白,为在黄河全流域建立菌草绿色生态屏障开辟了新途径。

相关链接>>>

1997年,福建省把菌草技术列为对口帮扶宁夏的重点项目,应用于扶贫与综合治理。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带领菌草科研团队在黄河宁夏段的荒漠、戈壁与盐碱地试验示范菌草种植,获得成功后又与沿黄河九省区的近20家政府机构和30多家科研院校开展深入合作,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有关成果先后获得内蒙古与宁夏的科技进步奖项。201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把菌草技术列为黄河全流域推广技术。2017年林占熺研究员获“中国生态英雄”称号。

自2013年起,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派遣700多人次到沿黄河9省区进行科研示范与技术指导工作。

2018年4月,12位两院院士提出“关于加快推广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和菌草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