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功夫种出香稻米
2019-11-05   来源:闽北日报

罗西岭的山谷中,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田埂上,站满了围观的村民,脚下,装满谷子的编织袋码成了小山。

59岁的老农林李财抓起一撮谷粒,合掌用劲碾磨,少顷,吹去谷壳,一粒粒浅红细长、晶莹透亮的红米呈现手心。

“收成好!品质好!”林李财饱经风霜的脸上溢满了笑意,转身,他对挂村副镇长刘小华竖起了大拇指:“笨功夫种稻谷,靠得住!”

看着丰收的场面,刘小华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建阳区莒口镇焦岚村是个1800多人口的贫困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去年5月,刘小华挂职焦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如何摘掉“贫困帽”,让山村重现活力,是他牵肠挂肚的第一等大事。

焦岚村生态环境优越,数个自然村散落在长长的山谷之中,植被茂盛,山泉清澈,土壤肥沃。新一届村班子请来市、区农艺专家实地考察,通过把脉问诊后,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立足独特的地域、气候、水源条件,采用山泉水灌溉、施农家肥、人工耕禾除草的原始耕作方式,规模化推广红米和黑糯米优质稻种植项目。

不料,当把红米种植项目向村民吹风之后,村里炸开了锅:红米产量低,亩产只有杂交水稻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人工成本高,仅田间除草就需要三次;不准打农药、施化肥,收成靠不住;红米单价比常规大米高出五六倍,市场有风险……

村民们笑话乡村干部:“施农家肥、人工除草,那是半个世纪前的种田‘笨’功夫,况且花工多,收粮少,傻子才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农活。”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确保优质稻种植项目实现增收,村两委推出了一系列“保驾护航”措施:争取到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免费提供红米稻种和有机肥料;与市、区农科部门挂钩,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生产;为防虫治虫,在田头统一安装太阳能扇吸式捕虫器,在田埂上种植波斯菊等诱虫作物;成立村集体独资的美岚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带动村民连片规模种植,保护价收购所产稻谷。

半信半疑中,罗西岭自然村的村民们连片种植了300亩红米。在“公司+农户”模式下,村干部们内抓管理,负责稻种、肥料、田管等环节的技术指导,从源头抓好质量跟踪;外拓市场,广交朋友,与福州、厦门的客商建立供销关系。

从春到秋,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李后平,意大利归国的焦岚村华侨,听说红米项目后,他很感兴趣,主动回村耕种了8亩稻田。“从犁田、育秧、施肥、除草,到收割晾晒,用的都是‘笨’功夫。收获了稻谷2500公斤,可加工成大米1300公斤,按每公斤25元计价,亩产值达4000元,是常规水稻产值的3倍。”算了这笔账,李后平惊讶中好不开心。

“红米产量好,品质优,市场情况怎么样?”村民心中还有忐忑。

村主任黄斌说,红米营养价值高,深受城市白领的喜爱。今年全村预计可产稻谷7.5万公斤,目前,来自福州、厦门、杭州等地的小包装红米的订单,与日俱增,电商销售也即将上线,可以确保村民好收成下获得好收益。

“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并且在田里养殖鸭子、稻花鱼、田螺,让红米更香!”李后平的话,引来村民们的一致附和。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