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妹:“青山”变“金山”的实践者
2019-11-06   作者: 叶秋艳   来源:建瓯市委新闻中心

 葛兰妹(左一)带领姐妹们一生努力将家乡的荒山变成了青山和“金山银山”

近日,在省委宣传部制作的70周年先进典型海报中,建瓯唯一入选者葛兰妹作为“‘青山’变‘金山’的实践者”,赫然在列。

葛兰妹是建瓯市吉阳镇玉溪村的一名妇女。1963年,27岁的葛兰妹带着建瓯市吉阳镇玉溪村的19名青年妇女成立了闽北第一支女子耕山队——玉溪妇女耕山队。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在耕耘这抹“绿”。

1963年2月14日,在玉溪村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村里临街的一间小屋内,简陋的长凳上挤满了30多位姐妹,随着大队妇代会主任葛兰妹宣布“玉溪妇女耕山队今天正式成立了”,八闽大地正式诞生了第一支以妇女为主体的独立集体劳动生产组织。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棉花的总产量不高,棉布供应十分紧张,国家只能按人口计划分配供应。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穿衣问题,国家鼓励农民种植棉花。但当时,棉花在我国南方仍少有种植,特别是闽北山区还没人种植过。玉溪妇女耕山队的姐妹们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生产需要,决定大胆尝试种植棉花。

当27岁的葛兰妹带着19位青年妇女准备开垦村里第一片荒山马道坪时,遭到了劝阻和反对,村民认为“荒山种棉花,铁树也开花”,她们这是在瞎折腾。但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熄葛兰妹的激情,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姑娘们一头扎进荒山中。

耕山队姑娘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棉花收成了,亩产皮棉达120斤,竟然超过了当年北方棉田的平均产量,这对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闽北来说,无疑是个奇迹。

1978年以后,伴随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的林业政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这时期的耕山队摸索出了一条以造林种果为主,发展短期经济作物的新路子,并逐步确立了综合性立体式的经营方式。这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分配问题,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耕山队因此荣获1999年“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葛兰妹个人也光荣当选为第五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福建省“十大杰出女性”等称号。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葛兰妹带领耕山队员们在集体致富的路上持续前行,耕山队的耕地面积由最初的65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集体资产达数千万。说起办耕山队的目的,葛兰妹说:“我们当时一是想着为国家做贡献,二是让村里的妇女们有个好的收入,再有也是想为村里做点好事。”

到上世纪80年代初,已成立近20年的妇女耕山队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时俱进,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葛兰妹说,现在树成材,耕山队有固定收入,我们富了小集体,不能忘了大集体,今后每年的收入,进行这样的分配:20%上交给村里,40%分配给耕山队员,其余的40%留作村里搞公益事业。

从1985年至今,她们先后投资400多万元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为村民铺设水泥路11条3000多米,建造48.6米的玉女石拱桥一座,建敬老院、幼儿园、古迹天汉亭各一座,2000年投资90多万元重修明代遗址“步月古桥”。从1993年起为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每人发放60~120元的慰问金;1994年起设立了对本村考上大本、大专、中专的学生分别给予600元、500元、400元的奖学金,至今累计发放达80多万元。耕山队还为队员建立健全退休、劳动保护等制度。

如今,已80几岁高龄的葛兰妹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为步月桥的重建工作奔走筹款。回望自己的一生,葛兰妹深情地说道:“我虽然老了,但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年轻!”   

手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五十六年来,从创立妇女耕山队到投身公益,再到如今为重建步月桥四处奔走,葛兰妹把“青山”变“金山”,所走的每一步都深刻烙印着一个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甘于奉献的初心。她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青山绿水间,葛兰妹留下了最美的身影。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