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寿宁县:乡村课堂 教农民种得好也卖得好
2019-11-25   作者:庄严 吴通华   来源:福建日报

由于种养技术、生产理念及销售模式等原因,农产品价格时常出现波动。如何让农产品种得好也能卖得好?

寿宁县的做法是,培养一批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电商“大咖”等“田秀才”“土专家”。近年来,这个县邀请省、市、县级农业专家、创业导师和乡土人才、创业带头人等登台讲课、走村入户,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在众创空间设立1个每季度举办一期的县级乡村课堂,全县14个乡镇分别创办乡村课堂分课堂,每月举办一期。这种培训方式受众广、见效快,成本低、易推广,被业内人士称为“寿宁模式”。

乡村课堂办在家门口

10月17日,寿宁县乡村课堂山区特色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南阳镇坝头村举行,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雷龑、杨如兴、郑百龙分别向寿宁40多位农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领航员等教授《葡萄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等课程。

参加培训的坝头村农民钟平高兴地说,这样面对面的培训,我们不懂就问,专家现场手把手教,效果好。他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掌握新技术,农产品才能实现优质优价。比如,今年宁德葡萄大丰收,一些地方出现滞销现象,坝头村用新技术种出的晚熟葡萄不但全部卖出,每公斤收购价还高于往年,达到10元左右。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武说,农业生产是一个兼具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产业,农民职业技能高低直接制约着自身收入的高低。2016年以来,寿宁立足县情实际,开办乡村课堂,全方位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农村实用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民富中心金融服务、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确保乡村课堂举办取得实效,县里建立了乡村课堂讲师人才库,将培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将乡村课堂举办情况列入年度绩效考核。

宁德市农科所专家杨晖昌认为,办在家门口的乡村课堂,让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逐渐养成重视技术进步、重视市场创新、重视商业模式的习惯,逐步树立“种多不如种好”“种好不如卖好”“卖好不如卖巧”的思维。

种养大户乐开怀

“农技员挑选的稻谷品种就是好,做出的大米饭非常好吃。福州的一位客商说,他买的12元一公斤的大米还没有我的6元一公斤的大米饭好吃。”近日,在犀溪镇武溪村,种粮大户魏成福高兴地告诉,去年收割的2.5万公斤稻谷供不应求,纯收入有7万多元。

2016年2月,魏成福将村里50多亩农田复垦,全部种植水稻。今年1月,县农业农村局将他种植的农田列入全县优质稻新品种示范片。谈起变化,魏成福感触良多。他们夫妇种田种了40多年,但往往是年年种、年年赚不到多少钱。究其原因,是种植观念落伍了,生产工具没有跟上时代发展。2017年以来,夫妻俩有空就到乡村课堂学习,后来生产有了新理念,也学会使用微耕机、播种机等新型农机。今年5月下旬,夫妻俩在对土壤进行检测后,种植了农技员推荐的广嘉丰优2号、荃优212号水稻新品种,终于跳出了种田不赚钱的怪圈。

今年的晚熟葡萄采摘季,凤阳镇大石村瑞竹洋葡萄园出现了新现象——许多外地客商自己采摘葡萄,过秤后,挑到公路边上进行包装、装车,运往闽浙一带。来自浙江的客商陈胜勇说,这里的葡萄粒大果甜,消费者非常喜欢,如果自己不动手,就收购不到了。

经过乡村课堂培训的新型农民张铃说,葡萄主要通过合作社订单、自己下单与客商前来收购三种形式出售。客商们以定制的形式,果实成熟后自己到园里采摘,直接运往城市。

葡萄为何如此畅销?张铃说,县土肥站农技员对土壤进行检测,免费赠送土壤调理剂对偏酸性土壤进行改良,科学施用有机肥,结的葡萄个头大、味道好,甜度适中。张铃种植12.7亩葡萄,每年纯收入均超过20万元。

据悉,去年,寿宁对7个乡镇进行土壤采样送检,并免费配送750吨土壤调理剂,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品质。寿宁把发展晚熟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在凤阳镇官田村国家级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一座援建作物中央厨房,也叫精准配肥站。配肥站不仅修复改良土壤,还可将养殖粪污、菌棒、秸秆等就地堆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官田村周边3000亩果园享受到了这种“营养餐”。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缪文钦介绍,土壤改良、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带动合作社200户农民脱贫,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33户108人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家庭农场走出新门路

42岁的黄云庭是省级阿廷农场的农场主。20年前,时任南阳镇赤陵洋村村主任黄云庭在村后边的山上种植300多亩桃、李、杨梅等,因没经验、没技术,最后全部荒废。到了2010年,黄云庭又把这片土地改植茶叶、油茶、板栗、水稻,并在山上进行立体养殖,然而还是没有效益,发展举步维艰。

2018年,寿宁出台乡村课堂升级版——《创办乡村课堂助力乡村振兴》方案,着眼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参加培训。黄云庭先后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等培训学习,其培训费用均由县财政部门拨款。2018年3月,黄云庭被县政府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

“以前管理果树,不懂得修剪、施肥,开花很多,但结果很少。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营养生产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后来,黄云庭在油茶、板栗林建起鸡棚鸭舍,放养800多只鸡鸭,保持了生态平衡。

能力提升了,阿廷农场激发了发展活力。黄云庭不仅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而且带动赤陵洋10多位农民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