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出深山 ——屏南县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
2019-11-29   作者:叶陈芬 王志凌 张尚瑶 甘叶斌   来源:闽东日报

11.jpg

茶园雪景

12.jpg

晒茶青

13.jpg

茶艺表演

绿色是生态屏南的主色,茶叶是生态屏南的珍宝。初冬时节,走进屏南县棠口乡的白水岩生态茶园,只见被云雾环绕的茶山修剪整齐、青翠碧绿,纵横阡陌间,一排排茶树自成纹理,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好山好水出好茶。屏南平均海拔830多米,拥有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茶叶品种资源丰富,发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湛。”屏南县茶业管理局局长陈守当介绍。

据史料记载,屏南早在建州北苑贡茶未兴之前就已开始制作茶叶,到明末清初,屏南茶业得到发展,乾隆初年,茶业发展加快,是增加国课的主要支柱。到了20世纪初,县域内拥有茶行或茶庄20多个。原双溪“六合春”老板周氏后裔至今还保留有当年茶行的众多茶叶品名印章,如“新山小种”“玉库” “奇种”“凤眉”“上品”等茶行商标标志,无一不彰显着屏南茶叶栽培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然而历史更迭,屏南茶业命运坎坷沉浮,受外界茶叶市场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该县茶产业发展逐渐萎缩,各乡镇茶叶站相继被吊销营业执照,屏南县茶叶精制厂、县综合农场茶叶精制厂等停产,屏南茶产业陷入低谷。

穷则思变。近年来,屏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发展茶产业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山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茶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质量”是站稳市场的不二法宝。屏南以茶业科技项目建设作为提升茶叶质量的重要手段。2005年至今,以屏南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为技术指导并通过验收的大型项目分别有《绿茶鲜叶凉青温湿度数字化调控和辅助杀青技术研究》《茶叶生产无公害诊断研究及金牡丹的推广应用》《福建省2014年菜果茶标准化创建》等。其中,《绿茶鲜叶凉青温湿度数字化调控和辅助杀青技术研究》为2005年福建省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绿茶鲜叶凉青温湿度数字化调控,实现了凉青阶段温湿度数据采集、保存、调控,对稳定和提高绿茶品质有重要作用,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茶叶生产无公害诊断研究及金牡丹的推广应用》为2009年福建省农业“五新”推广项目,项目通过建立智能化系统,将茶叶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计算机对病虫害图像、资料数据自动提取,通过对比、分析、诊断,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为茶叶生产无公害防治诊断技术增添便捷途径。

市场经济,品牌是金。在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屏南县每年安排5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壮大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茶叶公共品牌——屏南小种和岩头云雾。其中,屏南小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屏南县委、县政府深谙只有走出去才有路的道理,积极组织茶企参加宁德市茶王赛、福建省名优茶评比,以及“中茶杯”“中绿杯”等大型茶叶评比活动,在历届茶叶评比活动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今年9月底,由屏南县茶业管理局和技术推广站选送的屏南小种红茶、岩头云雾绿茶和白茶,参加了2019年全国茶叶品质评价活动,屏南小种红茶、岩头云雾绿茶斩获最高等级五星评价。此外,一场接一场的各类展览会、博览会、推介会,更是加大了屏南茶叶在重点销区市场的拓展力度,提高屏南高山特色名优茶的影响力。目前,全县拥有茶园总面积3.04万亩,采摘面积2.7万亩,2018年,产量近2000吨,产值达1.13亿元。

在屏南茶叶的复兴之路上,该县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路子,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活力。

引导茶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加大茶园基础设施投入。福建省白水岩茶业有限公司屏南章峰有机茶转换基地被评为首届闽东十大美丽茶园和宁德市十佳茶旅文化观光园;屏南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荣获首届宁德市十佳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基地称号;宁德爱乐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一体的茶庄园35000平方米……一个个美丽的生态茶园不仅富了村民,更振兴了乡村。

一个北京人的屏南茶旅

虽至冬日,但屏南县熙岭乡管洋村的“北京茶园”仍郁郁葱葱,放眼望去,茶山连绵,层层叠叠的绿从山顶蔓延到山脚,清风拂过,屡屡茶香,沁人心脾。

置身于茶园中,看着旺盛生长的茶树,已是古稀之年的北京人郭学义满脸骄傲与自豪,“我这个茶园,开春以来采摘的2吨多茶叶,75%都出口美国。”

老郭的原生态茶缘何获得美国人青睐?“因为环境好啊!”老郭说,管洋村海拔900米,昼夜温差大,经常是云雾缭绕,最适合传统绿茶生长。茶园上游是天湖顶湿地,茶园在秀溪边,都是洁净水源,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是森林。也正是钟情此处良好的生态环境,2006年,老郭才会几经奔波,从首都千里迢迢来到屏南,扎根茶园。

1996年,老郭认识了一个美籍犹太人朋友,专门做绿茶和健康食品生意。1998年,老郭受他委托,在中国寻找健康绿茶。“健康绿茶真是太难找了。”老郭对此记忆犹新。他跑遍了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北京茶叶市场,之后,又不远千里到浙江找寻,几经周折,前前后后共找了30多个绿茶样品,只有产自闽东的绿茶符合他们的需求。

“为了找到屏南原产地,我可吃了不少苦头。”老郭笑着说。2003年开始,他一路跋山涉水,在闽东多处地方承包茶园,做绿茶。质量虽上乘,仍然难于达到心中的理想。为此,老郭一路追寻,总算到了管洋村。看见荒草中的片片翠绿,老郭眼前顿时一亮:“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原生态绿茶吗?”于是,老郭找到了乡政府,承包茶山,投资百万,建起公司,扎根下来。昔日“长在深山无人问”的原生态绿茶,变成了手中沉甸甸的美钞。

如何让一片叶子发挥出更大的能量?把原生态茶园打造成度假养生胜地,这是老郭的另外一个创业目标。“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来自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的老年朋友来这里度假,这里宜人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资源都让他们流连忘返,一住就是1个多月,舍不得离开。”

以此为契机,老郭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休闲旅游观光茶庄园建设项目。目前,已投资60余万元修建了休闲栈道、凉亭、自助采摘果园、多功能民宿、健身小广场等基础设施,打造有机高端茶文化与生态养老旅游相融合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茶香故事2——

万里返乡  只为茶香

从南非到屏南,从经营假发生意到跨界发展茶业,这1年多,吴永辉的步子迈得很大却很坚实。

吴永辉,屏南县甘棠乡梅花地村人。这些年,他一直在南非做假发生意,且经营得红红火火。而他的兄弟们则在南平武夷山操持茶业,转眼已30年。

身在异乡,心在故里。每趟返乡,看着家里、村里荒着的大量山地,兄弟们每每心生惋惜。返乡创业,投身茶业!去年,吴永辉四兄弟一合计,果断做出决定。这背后,是吴永辉的深思熟虑和十足底气:其一,返乡创业、振兴乡村,是当下农村的发展趋势;其二,屏南山高林密水清,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土壤等环境非常适合发展茶叶;其三,大哥在武夷山做茶已多年,制茶技术不成问题;其四,他在南非市场经营多年,有一定的销路,且南非国家有喝午茶的习俗,市场广阔。谋定而动。成立金福顶茶业公司,开垦荒山种茶,开工建设茶叶加工厂,一个个创业脚步坚实迈开。

制茶,好茶叶是关键。这一年多来,吴永辉踏访屏南各地乡村特色茶园,收获颇丰。在老家梅花地村,他垦荒种茶,发展岩茶、肉桂、水仙、金观音等品种,面积已达400多亩;在熙岭乡岭里村,他采取承包方式,100多亩茶园收入麾下;在代溪镇康里村等地,他则以合作模式,村民按他的茶叶标准生产,他来购销茶叶。随着茶叶加工厂的投产,今春,他已初试加工茶叶1500多公斤,投放市场反应良好。

吴永辉告诉,在屏南,很多茶人茶企只做一季春茶。随着基地、工厂等设施的完善,明年,他将投入夏茶、秋茶的生产,填补这一空白,并出口非洲市场,让屏南茶香飘得更远。

——茶香故事3——

两代茶人  一味茶香

在屏南茶界,沈久聪、沈明臻是为数不多的一对茶人“父子兵”。30多年,两代茶人痴心坚守,只为一味茶香馨远。

在沈明臻的记忆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父亲沈久聪便承包国有农场开始做绿茶,片片绿叶串起了他的童年光阴。2000年前,是绿茶最红火的光景,父亲制作的绿茶曾整卡车地装运销往北方市场,最多的1年能卖上百吨。2000年后,随着广西等地绿茶兴起,以其人工成本便宜、新机器加工出的茶叶品相好等优势挺进市场,屏南绿茶备受冲激。

困则思变。2007年前后,沈久聪开始转型尝试发展铁观音、红茶。这关口,学校毕业的沈明臻子承父业,注册成立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投身茶业。

“我们是特别传统地稳扎稳打。”80后的沈明臻坦言他的“茶业经”。这些年,他踏访全国各地茶叶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后方,父亲则秉承传统技艺制茶,父子俩分工协作,拧成了一股绳。他们还挖掘历史、还原工艺,发展屏南小种红茶,市场反应良好。

上阵“父子兵”,逐梦两代人。目前,鸳鸯溪茶业已发展茶叶基地500多亩,并带动30多个村的1000多农户发展茶叶,茶青收入达100多万元。

“下一步,准备发展高标准观光茶园,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沈明臻笃定地说:茶业难做,只要质量好,路会越走越广!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