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富民强村——南安市蓉中村以“四个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2019-12-19   来源:南安市委组织部

南安市蓉中村,全村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人口3274人。蓉中村不靠山,不靠海,资源少,曾经是一个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的“四无”小村庄。近年来,蓉中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四个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消薄倍增”。目前,全村拥有20多家企业,201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17亿元,上缴税收5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0万元。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政策支持下,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蓉中村正走出一条“小村庄做大文章”的新路子。

640.webp.jpg

南安市蓉中村——海西新农村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

党委领头开路——引领发展

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探索将7个党支部建在莱克石化、祥美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和非公企业上,切实形成党组织引领、多元融合的组织体系和领导合力。

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注重把群众公认程度高,致富本领强的优秀人才选进村级班子,采取党委委员“传帮带”跟踪培养、安排项目实践锻炼等办法培养后备干部,让党组织的“领头羊”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手,更有年轻血液的注入。提出“四小四大”(能量虽小、奉献为大,村庄虽小、民生为大,职务虽小、责任为大,事体虽小、国家为大)干部培养理念,着力锻造了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清正廉洁、乐于奉献、务实为民的“领头羊”队伍。

二是注重村党员干部素质培养。努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与福建电大梅山实验学院合办农村实用人才进修班,选送村干部、后备干部和企业经营、农业生产骨干人才等130多人参加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生产技能专业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能力。创新“1+11”精准扶贫培训模式,“1”就是让参训学员在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学习一个月;“11”就是用11个月的时间对学员回村创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帮扶和指导,确保参训学员一年时间内能够让创业计划落地,两年创业发展,三年创业成功,该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

三是突出村党委政治功能建设。创新设立村干部考核领导小组、资产采购管理小组、土地规划管理小组、财务监督小组等议事机构,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建设,让精细化的任务小组成为村务工作中的“助推器”。采取“四个一”(即确定一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挂钩、建立一个市场信息库、提供一套好的厂房、开通一条绿色通道)服务措施,为入驻蓉中村的企业提供服务,企业纯利润的一部分归村集体所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党员认领项目——带头发展

始终坚持党员的主体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通过优秀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发展村级骨干企业,鼓励优秀的、具有较强致富能力的带头人挺身而出。

一是注重典型带动,打造龙头企业。重视挖掘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能人,特别是党员能人,推动让资源变成资本、让资本跟着党员能人走,党员能人跟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走,探索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比如,村党委始终坚持“工业兴村”发展战略,党组织书记带头对土生土长、具有四十多年作坊式生产特色的蓉中石油化工厂进行改制,在“市场+创新”的品牌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年年爬坡的辉煌,一跃成为村里龙头企业,并带动培养了100多名企业生产、销售、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是放大典型效应,带动梯次提升。发挥榜样带动引领作用,不断放大党员能人“传帮带”典型效应。在莱克石化、蓉中电气两家企业辐射带动下,村里经济能人带头创办企业,涉及石油化工、电气设备、塑料制品、五金汽配、针织制衣、儿童用品等不同行业的产业链,年产值16亿元以上,为村里60%的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办好了村里的最大民生,积累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三是抓好强基铸魂,发挥先锋引领。始终坚持党员人才是第一发展资源,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升党员人才致富引领能力。在“引进来”上,聘请20多名有威望的退休干部、专家担任智囊团首席顾问,为蓉中村发展规划出谋献策。在“走出去”上,与台湾埔南村结对共建,积极借鉴台湾地区服务机制,组建青年、巾帼、老年人等多支党员带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家园清洁、帮扶困难群众等义工服务。

各方联建联促——借力发展

积极探索“村企联建”“东西帮建”“文化共建”等多元化发展途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持“村企共建”,铺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快车道”。创新“村企联建、合作经营”思路,与福建炼化集团公司、南安市农商银行等29家单位共建,巧借外力解决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品销路等方面问题。比如,与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结对共建,成立蓉中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响应“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实现当年创办,当年投产,当年盈利,2018年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并将利润10%作为村集体的收入。目前蓉中村有规模企业20家,小微企业、家庭作坊、家庭加工点则是星罗棋布,遍布全村各个角落。

二是推动“东西帮建”,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外动力”。注重“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与甘肃省会宁县钟家岔村、武山县北顺村、渭源县元古堆村和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4个国家级贫困村共建结对,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思路。如针对甘肃省三个村提出“养殖(种植)先行、商贸推进、项目引领、党建科学、强村富民”发展思路,针对下党村提出“以茶兴村、道德立村、党建强村”和“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消费扶贫”帮扶模式等。在帮助中西部村、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蓉中村的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进一步提升,获得的发展资源也越来越多,实现了互助互促,“双赢”联建。

三注重“文化共建”,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力”。认真做好“乡愁”文化传承发展,将其融入新形势下党的党建,凝聚村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发展。比如,与中国东方歌舞团开展文化共建,连续举办5届村级文化节,把乡村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广场舞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蓉中文化”。投入1500多万完成“一屋、两馆、三中心、四广场、十走廊”和绵延一公里的蓉中文化圈,让群众学习有阵地,娱乐有舞台,休闲有去处。

群众主动参与——持续发展

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发动群众参与,建立集体资源“共管机制”。落实“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基础上,设置实物管理员、报账员、纪检委员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凡涉及村里重要事项均在村综合文化信息平台网上公开,并聘请德高望重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作为村廉政建设监督员,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台账,记录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健全班子成员“双述双评”制度,每年组织村干部向村民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报告工作及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和群众的审议和评议。

二是抓好建章立制,建立重大决策“共商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机制,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联系户、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等10多项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规范开展。实行“村党员代表会议”制度,民主选举25名党员代表,采取“聚民智听证”、“请专家听证”等办法,对山美小区建设、企业改制等重大村务决策实行民主听证,确保重大决策科学、民主。开展党员星级示范户“亮身份、做表率、树形象”活动,共评选三星级党员示范户22人、四星级15人、五星级8人,共45人,通过党员以身作则、示范带动,激发村民推动发展热情。

三是注重民生建设,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聚焦看病难、养老难、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等民生问题,建立和完善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医疗方面,为全民缴纳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与泉州市光前医院共建,推动医疗单位送医送药进村入户,开展医疗咨询服务。养老方面,村里每年定期补助低保户、贫困户、二女困难户、五保户,村财每年为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发放重要节日(重阳节等)、年终等慰问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采用以村集体为主,群众小量参与的方式,先后投入数百万改善基础设施,全村村级道路硬化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到达100%。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