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满堂彩
2019-12-23   来源:福建省林业局

随着日前南平市、宁德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获批为国家森林城市,以及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东山县、漳浦县获批省级森林城市(县城),福建九市一区全部晋级为国家森林城市,所有县(市)全部晋级为省级森林城市。这意味着,福建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两个全覆盖”,即实现地级城市(所有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实现县级城市(所有县市区)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生活期间,为闽亲自擘画了“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牢记习总书记对福建的重要嘱托,福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年来在林业改革发展、国土绿化美化进程中树立了多个标杆,争创了多个全国第一,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近年来,福建持续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以“百城千村”绿化美化宜居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入村、森林惠民,锐意改革创新,大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绿色福祉,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森林城市——龙岩   郑献兴 摄) 

高位推动,创森意识深入八闽各界

作为生态优等生,让福建“更绿”“更美”,已成为福建上下的共识。

早在2010年,省委、省政府就下发《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强调“突出抓好9个设区市城区的植树造林,多建城市片林、城市森林公园,加快争创森林城市”。此后,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县城)活动的通知》《福建省森林城市(县城)申报与考评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省“十二五”“十三五”林业发展专项规划中,均明确提出了全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标。

在森林城市创建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林业与住建、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各地纷纷将森林城市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积极推动。

各地积极践行“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将“创建森林城市,打造宜居环境”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率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创森期间,福州市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激活社会资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创森资金207亿元,大力实施显山露水增绿等一批创森工程;厦门市投入30亿元,大力实施“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经济发展、森林生态文化培育”三大工程,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1.03%;漳州市投资53.6亿元,重点组织实施“六大森林城市工程”;泉州市投入66.42亿元,大力推进四大体系23项创森工程项目建设;龙岩市投入100多亿元资金,重点建设“十大森林城市工程”;三明市投入90多亿元资金,实施城乡绿化一体化等十大创森工程;莆田市把城市森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累计投入创森资金36.58亿元;南平、宁德、平潭3个地级城市在创森期间,持续加大创森投入,确保了各项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深沪湾海防林基干林带--黄海 摄影)

森林进城,城市生态颜值“爆表”

近年来,福州居民深切感受到了“开窗见绿”,出城5公里即可到达森林公园。这是福州市着力推进城市周边绿化,营造环城森林景观带的成果。依托城郊山体和两江四岸滨水绿地,福州大力推进环城郊野森林公园带建设,建成五虎山、旗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0个,形成“森林围城”的格局。

为了让绿意围绕城市,福建各地加强城市周边山体、水体、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环城生态屏障;依托城市周边公路、铁路、河流、水渠等,建设环城林带;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荒山荒地、矿区废弃地、城乡结合部不宜耕作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提升城市森林的绿肺和休闲功能。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不仅是“森林环城”,更要“森林进城”。福建着力推进城市内绿化,通过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片林、林荫大道、城乡绿道等生态服务设施,让森林进机关、进学校、进住区、进园区,将森林科学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间,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图景。

如今,泉州城区各大中小学就成为了 “森林课堂”。为了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泉州市连续3年通过向社区、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等赠送苗木的方式,推动市区种植珍贵树种1.2万株。今日的泉州城区中小学内红豆杉、含笑、金叶水杉、闽楠等珍贵乡土树种不一而足,踏足校园即可接受一场生动的森林生态教育。

与此同时,福建还不遗余力推进城市群绿化,拓展城市间生态空间。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为基础,积极探索闽南、闽东、闽西北森林城市群建设,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路网、林地等要素,以“三带一区”建设(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生态景观带和重点生态区位林分修复)为重点,通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化,促进城市间森林、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互连互通。

三明市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从绿地建设向森林网络构建转变,大尺度建设森林生态廊道,形成城市间生态涵养空间,促进区域生态整体协调发展。2016年,三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城)全覆盖。

(绿色建瓯  吴震摄)

森林入村,古老乡村焕发“新生”

深秋时节,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的“银杏公园”内,杏果熟落,满树金黄。这个原本藏在深山里的村落,成为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景点。大田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利用银杏群落自然优势,打造银杏公园,配以银杏亭、木座椅、鹅卵石漫步道等,让古村焕发生机。

近年来,福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因地制宜、自然节约、彰显特色为原则,以建设森林城镇、森林村庄为载体,以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庄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持续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大力推进以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等“四旁”地植树绿化,充分利用闲置地、边角地建设村庄片林,营造生态景观林,保护古树名木,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加强重点指导,督促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开展植树绿化,多种乡土阔叶树、景观树和果树等,尽量成行成带成景,打造有地域特色的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景观绿化带。

据悉,2016至2018年,省财政共安排2.01亿元扶持建设乡村生态景观林2.5万亩,共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111.3万株,遍及村庄1916个,对“福建树王”等150多株重点古树实施重点保护。2019年,省财政安排1.17亿元,计划扶持村庄绿化1.95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8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47%。此外,从2018年起,省财政大力支持建设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目前全省已建成首批省级森林村庄200个,年底将新建成300个;有46个乡镇正在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年底将完成12个。

各地不断加大村庄“四旁”植树绿化力度,持续掀起乡村绿化美化的热潮。福州市实施“村植千树”三年绿化行动,每年安排3600万元,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全市1800个可绿化村植树绿化全覆盖;泉州市开展绿色乡村三年行动,对240个乡村每年补助5-10万元。

(宁德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虎头村。刘旭光摄)

森林惠民,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

早在1989年,习近平同志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指出,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将森林形象地比喻为“水库、钱库、粮库”。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理念,各地在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中,坚持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按照“生态美、百姓富”的要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山的潜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 武平的城厢镇云寨村,森林旅游为这个该县曾经最穷的山村带来新面貌:小村庄内密集分布着30多户森林人家聚集,从业人员近400人,每户森林人家年均收入超过20万元,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类似云寨村,我省重点林区发挥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类型的林下经济,涉林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924亿元,同比增长18.3%。木(竹)材、花卉苗木、人造板、木质活性炭、木制家具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今年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加快推动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预计今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突破6000亿元,森林旅游有望成为新的千亿元产业。

创新营造林发展理念,按照山上山下、城市乡村、山区沿海统筹推进的原则,以“三沿一环”森林质量提升、城乡绿化美化等为重点,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创新推广“赎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推广“赎买+”模式,放大赎买效应,实现森林提质、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目前,已完成赎买等改革面积30万亩。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政策,加强林权流转服务,鼓励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和科学经营。全省累计建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经营商品林面积达1100万亩。

创新投融资支持机制,积极拓宽可抵押林权范围,全省林权抵押贷款余额64.7亿元;积极开发推广“福林贷”“惠林卡”等普惠林农的金融产品,发放惠农林业贷款37亿元、受益林农4万户;强化林业金融风险防范,全省87.6%的森林参与森林综合保险,成立具有担保、收储功能的林权收储机构49家;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要放大森林惠民效应,需要打破束缚,创活机制。福建坚持不懈地推进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森林建设新机制。

责任编辑:郑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