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咸村云门村:“凤亭议事”解民忧 党群共筑桃源畲村
2020-05-27   作者:冯志强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云门村是畲族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叶飞、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全村共104户、513人,其中常住人口约300多人,贫困户11户、贫困人口42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5名,其中流动党员5名。该村海拔210米,现有耕地510亩,林地3683亩,果园面积670亩,茶园面积550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茶叶、芦柑、脐橙、三红蜜柚等。

近年来,云门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村民始终铭记习总书记“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坚持“引领、服务、共治”理念,实行以党支部“定期问”、村民“敞开说”、村代会“集体议”、议定事项“马上办”、工作成效“民主评”为主要内容的“凤亭议事”规则,统筹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村集体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福建省接待中联部考察团精准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参观点、获得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周宁县“平安家庭”创建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新村新貌.jpg

新村新貌

主要做法

强化引领,提升村级党组织号召力。云门村以政治引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三项工作为抓手,强化在思想和物质上双重引导,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一是增强思想引领。云门村结合畲族传统,以畲歌对唱为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理论、政策、村规民约等编成畲歌,及时向党员和畲民传达学习,还邀请兄弟村党支部到村共同学习,2017年以来,共组织学习30多场次,参加党员600多人次。开展“三联”行动,通过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村、村支委成员联系村民代表、普通党员联系农户,实现党员联系农户全覆盖,规范“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落实。二是带动产业发展。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引导畲民将民族服装、语言、歌舞、生产技术和节日庆典、婚丧习俗融入日常生活,展示民风、民俗,致力打造“桃源秘境•畲村云门”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农业产业“人均一亩茶园、一亩果园、一亩水稻”的“三个一”计划,成立山哈种养合作社,注册“畲云”商标,发展茶叶、水果、畲药种植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畲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2017年的1.2万元,去年该村11户4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党支部书记蓝月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三是促进乡风文明。把“治陋习、树新风”作为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纳入村干部绩效考评,并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支部发倡议,党员作承诺”活动,村委发出倡议书,全村党员公开承诺“不参与打牌赌博、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参加大操大办酒宴”,带头落实规定,带头接受监督,为群众树立榜样。发动党员干部做好宣传倡导,上门入户做好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算好人情账、经济账、精力账,带动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聚焦服务,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云门村以选优配强班子为基础,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合理、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一是建强服务队伍。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任一批“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的80后优秀年轻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快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以村“两委”、党员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每年通过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有效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发挥农村党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村支书蓝月明为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带头说服哥哥拆除无环评猪圈,而后成功拆除村内3户违建猪圈。二是提升服务水平。结合“凤亭议事”,议定并解决占地、拆迁、基建等方面的难题43件,完成民居外立面改造及凤凰图腾喷绘72户45栋,完成畲族特色山寨门、鼓楼、墙面彩绘、凤凰休憩园、文化展示馆等特色村寨景点项目14个。依托在脱贫攻坚中所开发的公益性岗位,通过让贫困户担任村卫生保洁员、护林员等岗位,增强畲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三是创新服务模式。结合畲民的需求,整合镇、村两级行政资源,深化“一站三制”服务模式(便民服务站,民事代办制、志愿服务制、结对联系制),建立流动办事窗口,创设“党员服务日”、干部代办制等形式,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定期开展美化家园活动,村党支部每月定期牵头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清洁工作,加大“两违”整治宣传,着力整治田园、水源、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打造生态宜居云门村。

协同共治,构建多元主体治理新格局。云门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统筹村民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人才,建立多元主体共同谋划乡村治理创新的工作机制。一是推行“支部+”治理新模式。坚持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基本原则,建立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推行“支部+”乡村治理模式,推动村级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建立“支部+协会”“支部+电商”“支部+基地”等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振兴联合体,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言献智、投资兴业、对外推介方面的作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2017年度先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28次,重点评议发展党员、项目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尤其是议定了光伏项目,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3.6万元。二是创建综治平安新机制。建立党员“名人”调解团纠纷化解机制,由村内党员代表、威望高的宗族长辈、退休老干部及成功企业家等人员组成,充分利用宗祠文化和乡绅文化,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建立群防群治队伍,设立村“巡回法庭”和警务室,将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等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和谐村居环境。三年来,云门村的治安案件、村民间纠纷均由村内自行化解,让农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三是制定村财监督新办法。施行“事前阳光规划、事中阳光运作、事后阳光评议”的“阳光三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坚持每年召开新春茶话会、座谈会,征求村民党员、本土人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对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对意见进行归纳整理表决,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建项目、“三务”“三资”全程监督,监督结果通过村务公开栏与相关政务网站同时公开,并组织村民对项目完成情况公开测评,对于项目测评不满意率超过50%的项目,要求对相关程序进行再次审核、查处、验收。

旅游文化节.jpg

旅游文化节

经验启示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乡村治理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凤亭议事”规则,秉承和坚持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搭建了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平台,让党员、群众有了说话的地方、有了表达意愿的机会、有了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渠道,使党员群众深切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尊重,从过去村“两委”唱独角戏改变为党员群众同台唱大戏,共同建设家园。(作者系 福建省国资委派驻云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冯志强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