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镇青年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2021-03-09   作者:黄琳斌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需要一大批有梦想、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眼下,人才缺乏却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瓶颈之一。

本土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培养需要时间。因而,积极引进城市人才是不少地方的应对之策。但鉴于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吸引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青年长期在乡村服务,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因此,除了大力培养土生土长、对家乡有感情、能扎根家乡的本土人才之外,积极引导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小镇青年到乡村创业、生活,成效会更加显著。

日前,中央媒体刊发的《中国小镇青年生存发展状况研究》指出,居住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城的35岁及以下群体,即小镇青年,拥有诸多优势。例如,其数量和大城市青年数量之比为8∶2,可谓人力资源丰富;学历普遍较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45.1%;近半数曾在一二线城市平均生活3年以上,有新的理念、开阔的视野、创业创新的动力和一定的技术;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能有力带动城市和乡村的消费市场。这应当成为引导人才下乡的一个工作重点。

从外部环境来看,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总体不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不少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等已与县城相差无几。此外,三四线城市及县城和农村的地理距离比较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也较密切,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小镇青年从某种程度上拥有和大城市青年同样的创业创新环境。从小镇青年自身来看,不少人也正来自附近的农村家乡,和农村之间没有很大的心理距离。因此,许多小镇青年愿意就近创业创新,在振兴家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镇青年多数在大城市生活过,对乡村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可以成为联系大城市和乡村的桥梁。一方面,把城市的新商机、新思维、新技术等引入乡村;另一方面,把乡村的美景、产品和服务推销给城市,带动一大批乡亲创业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和活力。

当然,鼓励和吸引大批包括小镇青年在内的城市青年到乡村创业、生活,需要继续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各地还需要做好扎实细致的工作,营造一个引才聚才的良好大环境,使青年群体安心、舒心地留在乡村创业发展。例如,完善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平台建设,加强人才驿站、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努力改善乡村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高乡村生活现代化、便利化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