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溪:为了一杯好茶
2021-03-29   作者:魏桂莲 通讯员 张锦川 林清锻   来源:福建日报

每天天刚蒙蒙亮,温文溪不是出现在茶山上或茶叶加工厂里,就是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忙碌。这样起早贪黑地打拼,对于温文溪而言早已是常态。“70后”的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1999年底,他复员回到家乡安溪,潜心钻研茶叶,实现了从茶叶“门外汉”到中国制茶大师、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的华丽转身。

今年1月,温文溪一下子成了全县知名度最高的农民工——他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从门外汉到专家

21日一大早,跟随温文溪走在茶园里,眼前是青翠碧绿的茶树,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

不到7点,茶农就“现身”茶园开始采茶。温文溪告诉,采茶只是第一关,采摘的茶青好,炒制出的茶叶才有可能好。

温文溪退伍回到安溪种茶,第一批出来的茶叶,被前来采购的人“评头论足”,价压得很低,于是,他动了自己制茶的念头。他背着行李来到县城一家茶厂学习制茶。“最初什么都不会,一点点跟着老师傅学。”

温文溪苦练技术,一粒粒做茶形,一次次用手感受茶温,通过每一次揉捻训练自己对茶的感觉。即使在茶厂订单减少、经营遇到困难的那些年,他也不舍得离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茶山在他眼里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福建山好、水好,种出的好茶应该走进更大的市场。”温文溪说。

如今,温文溪成为当地有名的制茶高手,成立了自己的制茶工作室,带着团队攻克雨天、高温干旱天气加工茶叶的技术难题,先后发明《一种自动做青机及其控制方法》《一种半发酵蒸青茶的加工方法》等专利。他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虽然孤独却乐在其中。

温文溪已经不是简单的制茶工人了,验收进厂的茶青、指导茶农种茶、指导工人制茶、通过品茶寻找工艺瑕疵等都是他的工作内容。“就拿清香型铁观音来说,如果喝起来有涩味,茶汤色泽偏黄,很可能是因为茶青炒得不够,杀青没‘杀透’;但要是杀青太过了,茶又会有焦味。”温文溪说。

走遍福建的产茶乡镇

2001年,厂里研发新产品。温文溪申请加入新产品研发和加工团队,每天用少量的茶青原料做试验,采用不同温度杀青、揉捻、发酵、烘烤,反复研究和试验。“那年一整个夏天,我都是在车间里度过的,每天工作至少15个小时。”温文溪说。

温文溪发现,做青是乌龙茶最关键、最烦琐、耗时最长的工序,现有技术中“摇青”和“摊青”只能采取人工方式,要耗费十几个小时,不光用时长,也十分消耗茶农的精力。怎么让做青里的“摇”和“摊”与机械设备有机结合,减轻制茶人的负担?温文溪拿出不服输的劲头,日夜钻研,最终发明了新技术《一种自动做青机及其控制方法》。

这种自动做青机能够让整个做青工序自动完成,茶叶综合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该发明于2020年取得发明专利证书、获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和全国发明展金奖。

“做好茶必须要有好茶青。”为了寻找优质茶青,温文溪走遍了福建的产茶乡镇。“福建青山绿水,处处是优质资源,这也让我找到了优质的鲜叶原料,我会把每次找到的鲜叶产地、特性一一记载,并根据不同的茶青分类而制。”温文溪说。

要让茶农心里踏实

上午10点,茶农们陆续走出茶园,将采摘的茶叶送到加工场,均匀地铺晒在晒布上。温文溪说,这叫晒青,也叫日光萎凋。无论制作红茶还是绿茶,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萎凋需要根据日光的强度来判断晾晒的时间长短,一般情况下5分钟需要翻晒一次。晒好的茶叶会被放入室内凉却,待从软变硬后再进行摇青。

“制茶真的不简单。”温文溪说,“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是制茶必须遵守的老规矩,其间“观、闻、触”非常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从新鲜的茶叶被采下山来,到制作成茶,30多个小时,制茶师傅们不眠不休,只为成就一杯清香宜人的好茶。

下午1点多,跟着温文溪来到祥华乡福洋村。福洋村茶园景色怡人,嫩绿的青芽挂满枝头,而茶山上下,工人忙得热火朝天。

福洋村距县城近100公里,温文溪固定每周来一趟,为当地茶农传授种茶技术、手把手教茶园管理方法。“这里有许多茶农都需要我,茶农心里踏实了才能全身心种茶,制茶种茶息息相关。”温文溪说。

近5年来,温文溪通过技艺传授让100多户茶农收入翻番,带领14户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培养70多名农村青年拥有一技之长。即使疫情期间,他仍然通过微信、慧农信、抖音等方式,进行制茶技术指导与帮扶。

足够辛苦的付出,才能造就足够正宗的味道。温文溪说,现在很多年轻茶人愿意卖茶不愿意制茶,更多年轻茶人嫌费时费力,不再坚持传统的做法,茶味大打折扣,不复往日香醇,失去了该有的个性和茶的灵魂。“做一款好茶很难,需要好材料、好工艺、好天气;做一款好茶也易,唯以‘用心’二字。”

责任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