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靖奎洋镇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组织,提升引领能力,带领群众在“扶、特、美、新、优”方面狠下功夫,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推进。
在“扶”字上下功夫,巩固脱贫攻坚之“果”。一是配强帮扶人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调整20多名挂钩帮扶人,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边缘户”“监测户”等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强化担当作为。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实施脱贫村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和“内引外联”招工专项服务,积极帮助提供工作岗位,鼓励劳务输出,共吸纳100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三是创新党建机制。将巩固扶贫成果与镇党建创新工程——“党员中心户长制”结合起来,通过在政策上“引”、技术上“帮”、资金上“扶”、措施上“促”等方式,实现党建帮扶促增收的目标,全镇85户脱贫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在“特”字上下功夫,充盈乡村产业之“实”。一是打造“特色牌”。立足本镇实际,坚持走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的路子,打“特色牌”“绿色牌”“优势牌”,制定《乡村振兴发展产业规划》,通过支部引导、专家指导、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方式,打造了松峰百香果、罗坑有机茶、霞峰茂谷柑、后坪金线莲、岭头肉鸡、仙岭花卉等12个特色产品。二是发展“绿色牌”。进一步加快推进废弃猪圈拆除复垦复耕工作,以仙岭村、永溪村、霞峰村花卉苗木种植户为主体,积极培育新的致富产业;提供种养技术服务,努力打造罗坑村有机茶园示范基地,积极延伸茶产业链,推进茶产品深加工,把罗坑茶叶做强做优。三是探索“旅游牌”。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文化旅游等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仙岭村红色教育基地二期建设、松峰村田园一体化项目等建设努力培育一批极具奎洋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
在“美”字上下功夫,塑造美丽乡村之“形”。一是推广“党建+生态保护”管理模式。将生态资源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全镇划分为4个大网格,每个网格配备4-5名党员当网格员,实行“村在网格、户在网格,党员在其中”的覆盖格局,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二是落实“党建+河湖长制”治理模式。采取“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共同参与”方式,把河长制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定期组织各村党支部开展护河、巡河、宣传等活动,截至目前,巡河60余次,宣传30多次。三是推进“党建+业务工作”融合模式。包村领导、包村队长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各村(居)主干、党员干部密切配合,通过图斑整治、拆危治乱等行动,分类逐宗对违法建房行为进行整改,逐村逐户建立清理整治工作台账,列出整治任务清单。目前,我镇涉及卫片违法图斑54宗都已整改完成。
在“新”字上下功夫,筑牢乡村文明之“魂”。一是让家规家训“亮”起来。结合家庭实际和本镇的庄氏家风家训文化,充分发挥党员亮身份、做表率的作用,开展一场“党员主导、村民参与、统一上墙”的晒家规家训活动,在全镇范围形成“立家规、扬家风、传家训”的文明新风。二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施“党建文化+传统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建设上洋村庄亨阳纪念堂、霞峰庄西言纪念馆、松峰庄子文化园、仙岭村丹桂堂等“四大堂馆”,同时将党建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了庄亨阳廉政警示文化教育、庄西言爱国主义教育、丹桂堂红色教育、松峰文化讲堂等一批特色教育基地,今年来共接待900多人次,有效提振文化振兴发展的信念。三是让党建阵地“忙”起来。修缮后坪村党建基地建设,打造了永美社区集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开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阵地,满足党员群众多种需求。此外其余11个村也依托村级活动中心,开展各种文娱宣讲活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在“优”字上下功夫,培育乡村振兴之“才”。一是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储备计划。通过“党员介绍、书记跟踪、支部培养”的方式加大组织引领,着力将产业能人吸收进党组织,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后备干部。2021年以来,共培养农村后备党员6名。二是推行“致富带头人员”引领计划。将14名返乡创业人员、复员军人、农村工匠、产业带头人等整合起来,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通过“三培养三引领”,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引领党员队伍壮大;把党员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或合作社负责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把党员带头人、负责人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两委委员,引领群众脱贫致富。三是加强“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坚持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从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和优秀青年中认真摸排筛选8名参与学历提升计划,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