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漳州市积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016-09-06   作者:   来源: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今年来,漳州市局立足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监管”,有效推进“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监控、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拉紧“警戒线”,做足安全防范。一是预警哨线。加强与卫生、工商、检验检疫、海洋渔业、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同时,开通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延伸监管预警触角,确保一有情况能够闻风而动、高效处置。截至6月底,共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709件,查处案件19起。二是责任主线。督促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及时建立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属地管理原则,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延伸到县(市、区)、乡(镇)、社区及行政村,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督促31所学校、320家食品经营单位签订《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书》,明确主体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确保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三是监控防线。借助“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对全市首批示范企业中的54家食品生产企业、106家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和22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跟踪监控,对生产、流通环节数据进行历史溯源,逐步完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食品安全来源可查、过程可控、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二、把握“三度”,提供专业化监管。一是培训密度。在抓好日常业务培训的基础上,采取授课辅导、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组织食品安全监管实务培训。同时,积极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和监管人员岗位练兵活动,将理论考试、现场检查能力和快速检测能力纳入主要培训内容,练兵结果纳入单位和个人年终千分制考核内容,不断提升业务能力。6月上、中旬共组织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180人次参加培训。二是评估精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会,按照“食品以风险等级分类、企业以生产管理情况评估分级、监管以监督检查频次量化分档”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食品生产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将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由面到点对各等级现状逐一评估,确定全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瓶颈问题。截至目前,共召开风险评估会8次,查找安全隐患65条、总结经验做法18条、制定对策措施42条。三是会商广度。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每月联合市食安办、公安局、卫生局等部门深入校园、社区、市场、企业一线,收集掌握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情况,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分析讨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及原因,研究制订对策措施,先后修订联合行动方案5次,为高标准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遵循依据。截至目前,所属成员单位共出动85人次,收集食品安全监管建议65条,解决问题20余个。

三、多元融合,推进社会共治。一是载体融合。利用“3·15”、“3·31”、“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时机,组织监管人员深入校园、企业、社区扎实开展以“落实‘四个最严’推动社会共治”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截至6月下旬,全市共出动食品监管员857人次、开展知识讲座18次、发放宣传材料38000余份,接受咨询425人次。同时,每周借助《闽南日报》开设“食品药品监管之窗”专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积极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二是手段并合。运用“互联网+”模式,不间断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跟踪监控。开展不定期“飞行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企业21家、责令限期整改6家,对2家涉嫌非法渠道进货、生产和经营的商家进行立案处理。坚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县(市、区)镇各级年度绩效考评,并层层签订《共建食品安全协议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三是力量整合。整合各级消费维权联络员、食品安全协管员等一线监管力量,联合开展以“农村扫雷”为重点方向的专项整治行动。截至6月底,共出动执法人员2896人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6392家次,学校食堂、小作坊900余家次,农村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饮单位7903家次,集贸市场237家次,查处食品经营违法案件153起,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查处2起,发出整改通知书42份,总案值47.35万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