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仙子气清高
2021-12-05   作者:苏金茂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图片1.png

金斗洋生态茶场水仙茶园

中国茶名扬天下,世界因茶四季飘香。茶叶王国有六兄弟: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在六兄弟中,福建省占有其五:绿茶、黄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其中的“青茶”,即乌龙茶,有福建、广东、台湾三大产区,主要品种有水仙、黄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铁观音、冻顶乌龙、凤凰单枞、永春佛手等。为什么“水仙”能够名列乌龙茶主要品种首位?除了茶叶品质的考量之外,还有水仙茶树1982年就被列为国家推广的优良茶种。在福建所产的“水仙”,是以两大地域命名,即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水仙”和永春为代表的“闽南水仙”,种植面积覆盖闽北闽南,可见“水仙”种植规模之广大。

地处闽南的永春县,素有“一年四季花不谢,万紫千红永是春”的美誉,是中国著名的茶果之乡。国果“永春芦柑”成熟季,大地充盈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情画意;闽南水仙、永春佛手飘香时,九州洋溢着“青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心悦神怡。

牛年春节回老家永春,融通了亲情友情,收获了对闽南水仙的认知。正月初时,阳光明媚,万物可爱。与老友张一民茶师和农业专家颜涌泉茶叙,品饮家乡永春“闽南水仙”,听他们聊茶树、茶叶、茶人、茶事、茶道,令我内心通透舒服,至今回味无穷,竟怦然心动提起笔来。

永春是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据考证,闽南水仙的发源地为永春县东部仙溪乡(今湖洋镇溪西村)岩屏山上的鼎仙岩。

图片2.png

福建省优异种质资源(闽南水仙)保护区

相传,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仙溪村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礼佛祈愿,得观音菩萨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向北远行,至武夷山,见杂草丛生,林木参天,风景幽雅,就搭草寮而居,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乌龙茶“武夷水仙”,郑世报在劳作过程中,细心揣摩,学得一手好茶艺。 

数年后,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水仙茶苗,在仙溪乡鼎仙岩周边栽种,加以精心培育,长出的茶叶青翠葱绿,幽香扑鼻。郑世报仿照武夷水仙制作工艺,加以创新,所制水仙茶香气清高飘逸,缕缕似天然兰花香,令人未饮先畅,滋味甘醇、耐冲泡,形成带有永春地域风味的水仙茶,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一传说吻合了永春水仙来源于武夷山又有别于闽北乌龙茶的制作工艺。

史载,清咸丰年间(1875),仙溪乡鼎仙岩就有成片的茶园,此后仙溪乡几乎户户种茶制茶,茶园面积年年扩大。仙溪街开设了胜源等多个专卖水仙茶的茶庄,还制出以麒麟、葫芦为商标的水仙茶饼,销往泉州、厦门和海外。厦门还建成了一条水仙路,可见水仙茶的影响之广。同期,桃东的侨胞返乡成立峰圃茶庄,在石齿山开辟茶园,种植水仙、铁观音、佛手等,制成品运销南洋各地。宣统三年(1911),峰圃茶庄年产茶叶一度达300多担。

至民国六年(1917),祖籍东平镇的华侨李辉秀、李辉芳等23位华侨合股创办永春华兴种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东平虎巷垦植茶山,第二年就从仙溪引种第一批水仙和佛手茶苗7万株,发展茶园达200亩;石鼓卿园旅居吕宋的华侨黄祖林、黄振明等也集资回乡,创办“发兴茶叶公司”,在石鼓醒狮山开发荒山,种植茶叶,设立云苑茶庄。侨亲的带动,市场的拓展,促进了永春茶叶生产的发展。据《永春县志》记载:民国九年(1920),在永春岱山、龙旗山、伏狮山、虎巷、福鼎山、玳瑁山、雪山、乐山、天湖岩等地,已有成片的茶园,茶种以水仙、佛手为主。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茶叶种植又迅速扩大到高山庵、龙旗寨、石峰岩、金峰寨、蔡垄、乌石虎、张山、格头、姜埕、高阳、苏坑等地。

在制作工艺上,永春茶农吸收了闽北水仙和安溪铁观音之长,进行融合创新。永春水仙制作工艺主要特点是“保青做青”和“上架发酵”, 发酵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使茶香更高、兰花香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更耐冲泡,可与武夷水仙相媲美,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很快地就在闽南各地及东南亚市场博得盛誉,被消费者称为“永春水仙”。

新中国成立后,闽南有十几个县、市相继引种永春的水仙茶,并采用永春的制法加工成乌龙茶。由于水仙茶在闽南已非永春一地所产,经福建省茶叶主管部门核定,改“永春水仙”为“闽南水仙”,向国内外市场销售。

 图片3.png

水仙鲜叶采摘

永春水仙虽然易名,但历史将永远铭记,永春是闽南水仙的发源地,一代代永春茶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承前启后的奋斗和贡献,如同水仙茶百世流芳,永远值得世人的敬仰。

永春闽南水仙茶特性特征

水仙茶树,属半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稀疏,树冠高大,叶片肥厚,色呈深绿,表面光亮,芽梢壮实,且多毫茸。其繁育方法,均为剪枝扦插或压条的无性繁育。叶芽适制乌龙茶,也适制白茶、红茶和绿茶。

src=http___img.mall.ccb.com_photo_2014_07_23_82487667_b835444a1d00beb10f75e6a79bf0f261.jpg&refer=http___img.mall.ccb.jpg

水仙生态茶园一角

由于永春茶人承前启后,不断探索和创新,永春水仙融合了闽北乌龙茶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优点,使加工工艺更为合理,形成“永春水仙”的独有风味。永春水仙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匀整,色泽青翠黄绿、油润有光泽,独具“三节色”特征叶底是典型三红七绿的绿叶红镶边,香气极似兰花清香,汤色橙黄明亮,滋味清爽甘醇。冲泡时,茶汤飘逸缕缕似天然兰花独有清香,令人未饮先畅。品尝几口,则味美醇甘,津生喉润,且能久久散发幽香。茶后数小时,闭上眼睛还可以感觉到唇齿留香。

29ceb39b70d24c06a7b445626d374a36.png

东关镇举行闽南水仙茶王赛颁奖典礼

永春闽南水仙规模大产量高

水仙茶是永春县三大茶叶主栽品种之一,规模产量居闽南各县市区之最,全县现有水仙茶园800公顷,年产量1500吨,主要分布于湖洋、东关、五里街、石鼓等乡镇。现有茶园中,大部分为上世纪60-80年代种植的老茶园,占水仙茶园面积的90%;近年来,随着水仙茶的逐步复兴,政府重视引导,茶农纷纷种植水仙,新植水仙已占水仙茶园总面积的10%。

图片7.png    

永春闽南水仙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永春闽南水仙品质优获奖多

永春闽南水仙在全国、全省茶叶质量评比中屡获殊荣。1982和1986年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1986和1989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荣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199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金奖”;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同年“绿芳”牌闽南水仙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国家质量达标产品”;2002年荣获“中国(福建)国际茶博览会凯捷杯茶王赛金奖茶王”;2003、2007和2009年荣获“福建省名茶”;2009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永春闽南水仙以其优异的品质,名闻海内外,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名茶。

   图片8.png

永春闽南水仙获得荣誉

永春高度重视发展闽南水仙

在永春这方热土上,各级政府和茶叶主管部门,能用长远的眼光规划发展茶产业,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干给一任看,茶叶专家付出心血,茶企茶行致力于茶叶的种植和销售,推动了永春茶叶持续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永春县组织发动群众对衰老的茶园进行改造,改坡式园为等高式园,用补植法改丛栽为条栽。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成片种植水仙茶。60年代以来,永春县发展社办茶果场,大队和生产队办耕山队种茶。进入80年代,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茶叶生产发展更快,销路扩大,主要销往闽南、广东、港澳和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永春为全省三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是年,永春县开始重视组织水仙和佛手茶参加全国、全省茶叶质量评比。1986年,国家计委、经委、农牧渔业部、对外经贸部和商业部正式批准永春县为全国乌龙茶出口基地县。

图片9.png

永春闽南水仙获得荣誉

2000年以来,永春县委、县政府实施品牌战略,多次组织永春闽南水仙、永春佛手参与国际、国内各种茶叶宣传、推介活动,如茶叶博览会、交易会及茶叶鉴评等,开拓销售渠道。2004年以来,全县先后有15家茶叶企业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3家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1家通过了有机茶认证。“三品”茶园已覆盖全县,绿色产业在永春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今,永春在全国形成完善的茶叶销售网络,茶叶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东南亚、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

  图片10.png

永春县魁斗莉芳茶厂获2009-2010年度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永春华侨对闽南水仙贡献特殊

自清末民初,永春到南洋谋生的人很多,侨胞回乡探亲时,都会随带家乡的水仙茶到居住地饮用,以慰解乡愁。自从侨胞回乡兴办实体发展种植业后,茶叶开始外销,外销茶叶由开始时只是漂洋过海的闽南移民购买,发展到水仙茶成为东南亚居民的日常健康养生饮品。除上文提到的永春华侨在销售上对闽南水仙做出巨大贡献外,永春华侨在闽南水仙的种植和加工制作上同样有不俗的表现,要写上浓彩重墨的一笔。

早在1911年,永春华侨颜穆闻先生即携资3万银元回乡创办了北硿华侨垦殖公司。自此之后,不少永春华侨前赴后继回乡发展种植业,为永春茶叶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尼排华。在中侨委的关怀指导下,永春北硿华侨农场与永春茶场合并,成立了“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着力做好印尼归侨安置工作。    

安家后的归侨,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一致,辛勤劳动,开荒造园,种茶种果。开垦荒山时,住草寮、睡地铺,生活困难,劳动艰苦。归侨们没有劈山草的经验和技术,初上山干活时,有的手被一种锋利得像刀刃似的“官母”草割破了,有的脚板被锄头碰伤了,他们就用手巾包扎一下继续劳动。山里野猪多,常来偷吃地瓜,破坏农作物,他们不顾白天劳累,晚上轮流加班巡逻,还制造“土炮”轰走野猪。当时,通往各新开垦点没有公路,吃、穿、用等生活生产资料,全靠肩挑背扛;山上缺医少药,患病要到4公里外的太平乡去请来医生诊治。归侨们餐风宿露,披荆斩棘,修路造桥,开山筑园,人人成为胼手胝足的庄稼汉。

汗水结硕果,艰辛载史册。至1994年,北硿华侨茶果场举行建场40周年庆典活动时,先后安置了7批共2700多名归难侨;种植茶果10245亩,其中,水仙、佛手种植面积5722亩;全场有处理鲜叶5-15吨的茶叶初制厂158座;干毛茶大面积亩产超过100公斤,居全省乌龙茶地区平均单产之冠;闽南水仙和永春佛手在全国、全省评比中屡屡为永春赢得殊荣。华侨茶果场成为福建省优质乌龙茶和柑桔等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茶果年出口创汇达320万美元。

永春闽南水仙的发展,华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片11.png

北硿华侨茶厂茶叶拣剔车间

茶国奇葩——永春老枞水仙

近年来,在永春县境内,尤其是在湖洋、东关、石鼓、五里街等乡镇的山坡上山谷中,发现有大量的老枞水仙,存活年份均在百年以上,有的已有170年,令人震撼和欣喜。震撼的是:水仙茶繁育方法,均为压条或剪枝扦插的无性繁育,老枞水仙存活百年,一是为永春先民们披荆斩棘上山扦插水仙感到震撼,在时间节点上,老枞水仙存活170年,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仙溪村民郑世报赴武夷山基本吻合,但有文字记载鼎仙岩出现成片的茶园,应是在清咸丰年间(1875),难道永春先民早于郑世报年代就引入种植水仙茶?况且数量如此之多,着实令人震撼!二是为水仙茶树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感到震撼。惊喜的是:如今家乡永春县年出品“老枞水仙”茶叶竟然达到数百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位,给当代茶叶市场讲述着“古老而天真”的传说。

永春桃城镇桃东郑金贺先生关于老枞水仙的时光记忆令人拍案叫绝。清末,高祖郑帮匡行医为业,在当地颇有声名,略有积蓄后,便在张山购置山林,种植水仙茶;民国年间,曾祖郑瑞添继续弘扬祖业,扩大种植面积,并举家在此守山护山;上世纪80年代,郑金贺和父亲郑国火曾从桃东步行到张山,为埋葬在此的高祖、曾祖扫墓祭奠。此后,因山林茂密,加之年事已高,就没再登上张山。或许是祖先冥冥之中的指引,又或许是大自然决定馈赠人类,数十年后,郑金贺的儿子郑宏毅和朋友一起找到了这片茶山,它就深藏在张山方圆数平方公里的深山密林中。野外自然生长达百年以上,这里的老枞水仙主干明显,植株高大,芽叶肥厚,着实令人惊叹,让人惊喜。于是,人间便多了一款“半乔”老枞水仙遗世独立。

    图片13.png

老枞水仙茶树

在永春湖洋印石山,人们也发现老枞水仙环绕水库四周蓬勃生长,枝头爬满青苔,混在满眼青绿植被中,似乎在与其他植物竞长着,毫不示弱,一点感觉不到它的苍老。于是,便多了一款“思想者”老枞水仙乘风入世。

在永春石鼓镇的醒狮山(古称伏狮山)的山林中,也发现了大面积的百年老枞水仙。据说是民国年代石鼓监狱“犯人”的劳动成果。当时,“犯人”在伏狮山被迫开垦茶园,种植水仙茶苗。解放后,石鼓监狱解散了,“犯人”所种的水仙茶却隐居山林里,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疯长至今。于是,便多了一款“野放”老枞水仙降临人间。

老枞水仙大多生长在高山上山谷间,生物多样丰富,植被良好,气候独特,山坡上的有机质随流水冲刷下来,既提供天然肥力,又不致过度积水,自然形成茶的独特韵味。老枞水仙的香气饱满持久,滋味内敛浩荡,口感浓烈缠绵,加上老枞历经岁月洗礼,扎根土地吸取多种生命元素,品种木质原香饱满。品饮永春老枞水仙,香气、滋味、口感直击心灵,可唤起饮者深度的情感,激发饮者丰富的想象力,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u=2896589208,3703322553&fm=26&fmt=auto.webp.jpg  

老枞水仙茶汤

一泡好茶,之所以不仅仅只是茶,不等同于柴米油盐、花草果蔬,是因为要口感有口感,要韵味有韵味,要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要强有力的穿透力有强有力的穿透力,要通透舒服的愉悦体验有通透舒服的愉悦体验,要回味无穷的时光记忆有回味无穷的时光记忆。人们从一泡好茶中,不仅仅吸取了山川之气、自然精华注入体内,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而且还从精神层面领悟了许多许多的“道”。看今日茶界,虽然存在茶人浮躁、茶市喧嚣、茶事套路、茶法局促之现状,但只要有茶在,茶道就在!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难于比较。但如仅从茶与茶的种类比较中,具有独特内涵的茶种方可称为上品。总觉得家乡永春“闽南水仙”,尤其是“老枞水仙”,她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有一种飘逸的仙气,每次品饮都会有一种能量入体,着实令我有乘风踏月、人物两忘、身在世外的异样感觉。

图片14.png

永春闽南水仙成品茶

八小时之余,之所以能静下心来撰写这篇文章,是发自内心对永春水仙茶的喜爱,对为之耕耘者的敬重,更是对生我养我这方土地的感恩!(苏金茂)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