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有种的200来亩“百年蔗”又丰收了。“每亩年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这几年都很稳。”
王仕有弯腰将一拢甘蔗捆扎起来,扛着走向田埂。他的身后,成片甘蔗绿林在风中飒飒作响;不远处的村办糖厂里,又一锅糖浆新鲜出炉,清甜的滋味弥漫开去,萦绕在人们心间。
王仕有所种的“百年蔗”,是闽北小城南平市松溪县万前村特有的作物。根据当地史料记载,万前村先民在清朝雍正四年开始种植这种甘蔗,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百年蔗”名头由此而来,声名远播。
但盛名之下,这种稀罕作物却曾遭遇严峻的生存困境。
万前村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多少年来,村民们以“百年蔗”为原料,坚持土法熬制蔗糖。可到糖浆凝成方块时,另一重忧愁摆在了眼前:山重水复的村子,怎么把糖块卖出去?村民们只能背着扛着,走山路、蹚水路,追赶着日光,在群山峻岭间奔走。
终于,年复一年的苦心经营,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越来越撑不下去了。在万前村,种“百年蔗”的农户越来越少。大片甘蔗地改种水稻和茶叶。到了王仕有这一辈,万前村的“百年蔗”种植面积,只剩下0.7亩。
一晃经年。就在母蔗地近乎被村民遗忘时,“百年蔗”突然重回人们视野。
那是在2012年,万前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百年蔗蔬菜专业合作社,决心开发这一稀有资源,带领村民“点绿成金”脱贫致富。
一开始,村民不愿入股,更不愿引种。于是,那年春天,最早加入合作社的7名党员带头拿出约5亩田地试种“百年蔗”。他们“众筹”了15万元购买制糖设备,农闲时还相约出了趟“远门”,到浙江义乌学习制糖技术。
在他们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松溪河畔打桩架桥的声响打破了这个山村的宁静。那是万前村的第一座大桥。修路致富这一朴素道理,还有那片绿意蓬勃甘蔗林,让村民看到了生机,有了盼头。
要说村民真正吃下了“定心丸”,是到了2013年春节。
试验田长出的第一茬甘蔗熬出糖,卖了好价钱。最早入股的王仕有至今记得,合作社赚到的“第一桶金”,是11万元。消息不胫而走,在返乡过年的村民当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一年合作社开门纳新,30多名农户自愿入股。尝到甜头之后,更多农户加入了进来。几年之后,万前村党支部对合作社进行改革,推出股份认购模式:村集体入股持有合作社5%的股份,全村200多户村民认购其余95%的股份。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上,万前村没让一个村民掉队。时至今日,万前村“百年蔗”种植面积已达480亩,亩产年收入稳定在5000元左右。而在万前村之外,松溪县另有6个乡镇也引种了“百年蔗”。到2021年,这6个乡镇种蔗面积达2000亩,未来3年内扩种规模将达到1万亩左右。
大寒节气已过,万前村“百年蔗”采收、熬制也到了尾声。0.7亩母蔗地上,甘蔗依旧绿意葱茏。不远处,合作社成员多年前“众筹”盖起的2000多平方米村办制糖厂,仍在熬制生产着糖浆。
万前村这一“甜蜜事业”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后,并未止步。
从最初的糖块加工起步,“百年蔗”已被开发出零食、酒类、饮料等特色产品。近年来,这些产品试水“触网”,通过电商渠道、直播带货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当地注册了“万前百年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断深挖产业链,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
今天的万前村,一栋栋簇新的农家小院在甘蔗林边“长”出来,沿着水泥村道向外铺陈。蔗园里,机耕道被改造成观光道。糖厂旁,“百年蔗”主题乡村集市也已建成。村子里,更有村民办起了民宿。
这个古老村落吃上了“旅游饭”,10年间,梦想照进现实。
临近春节,王仕有终于闲了下来。这名60多岁的老蔗农常常“造访”那片0.7亩的母蔗地,一遍一遍看根、看叶、看长势。大地寂静的时节,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模样,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