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三农 | 典型案例⑨:“田匠”玩出稻田彩绘新花样
2022-02-10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州2月10日讯 清晨5点下田,夜间7点收工,晚上熬夜作图,第二天修正点位,一天赶工十几个小时,既要搞科研又要忙种田……在八闽沃野上,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以大地为画布,用水稻做颜料,把彩绘艺术搬进稻田,把青年农业科研人的情怀扎进泥土。从一粒种子到一幅田园画作,从一个创意构想到作品塑成,他们仅用了两年时间,实现了“田匠”团队从无到有,在福建省打响了“田匠”品牌,彰显出年轻一代新农人科技服务“三农”的青春朝气和工匠精神。

图片3.png

稻田彩绘作品《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缘起:把种田当成一种艺术

“田匠”团队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团支部几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创立的农田景观规划团队,2021年成功注册了自主品牌——“田匠”,主要从事农田景观规划和稻田彩绘科技服务。团队负责人黄欣乐说:“‘田匠’这个名字是由支部成员讨论良久、共同酝酿出来的,寓意着‘匠心独运’及‘匠人精神’”。

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和创意,在设计规划、制图施工、品种选择、种植辅导、拍摄宣传等方面为企业、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结合不同地方的特色,实现每一个精致农田景观的落地,每一个环节的精良制作,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田匠”的题中之义。

实际上,早在大学学习期间,“田匠”的种子就在黄欣乐的心里生根发芽。在实践课上,种了一个学期的地,她满手都是茧,但对农业劳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她认为,由于种水稻不挣钱,大多农户对于种水稻的意愿不强烈,能种田、会种田的人日益下降,稻农这个职业越来越少,但国家对粮食安全保障又有需求,福建仍然是南方的水稻主产区、产粮区。因此,调动农户种稻的积极性,维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至关重要。

“接触了很多稻农后,我对稻农比较有感情,想通过种稻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一产附加值,让种稻变得更有趣,也让种稻变得更有钱。”黄欣乐说,稻田彩绘是近几年特别流行的做法,它能够保障一定的产量,还很受欢迎,团队就决定试一试。

图片1.png

观景台上俯瞰周宁后洋村全貌图(路左边地块为稻田彩绘实施地)

作为年轻的90后群体,“田匠”团队追求新派农业的设计理念,着力打造高端农田艺术,强调前沿审美,但又能保持扎实而接地气的工作作风。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一方面是完全原创、画卷式全覆盖设计理念,尊重艺术,追求有品位的农业美学;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地块资源,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设计构思,凸显每一个作品的与众不同。他们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作品《中国乡村梦》,就是全国首个表现形式为“画中画”的稻田彩绘,画作融合了茶山、杉林、屋舍等后洋村独有元素,在田中画下了观景台俯瞰到的全村风貌。站在观景台望去,正是村边有田、田中种稻、稻中含画、画里藏村,展现了山村新面貌,宛如一幅画中画,构思巧妙,令人回味无穷。

图片2.png

稻田彩绘作品《中国乡村梦》

团队还实现了一条龙的科技服务,不仅在设计环节精工细作,在种植环节上,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福建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此外,在艺术加工环节,他们还充分发挥90后的创意,精心制作稻田彩绘宣传视频,从宣传推广上帮助项目基地获得更多关注。

克难:以匠人精神打磨青春

“田匠”团队富有青春热情,但也因为年轻,在科技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农户质疑。据黄欣乐回忆,刚进村下田时,农户对他们不信任也不配合。“你一个小姑娘,怎么年纪轻轻的就来种田了呢?”“你读了书吗?读了书怎么会跑来种田?”“你们专家呢?怎么就你这么年轻的人下来了?”“我插秧的年龄比你的年纪还大,你这样种不对!”……

农户的质疑时常让她倍感困扰,而她能做的就是在农户回家后,自己重新下田返工检查,修正有误的点位,重插插错的秧苗,有时要顶着蚊虫叮咬在田里连夜赶工。结束了一天的田间工作,她总是裤腿沾满泥土,浑身充满臭味,回住地路上所有村民都齐刷刷让路,众人围观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惊叹道:“这年头竟还能有这样肯干农活的年轻人”!

一次,黄欣乐的公公婆婆正好下基地了解她平日的工作状况,直至晚上八点农户都走光了,才见她收工。“她这个活我们以前年轻时能干,现在都干不了,她却还在大晚上埋头苦干。”公婆心疼不已。

有时候下乡,力气很小的她需要携带电脑、无人机、全队水田鞋以及放线器等各种施工装备,加上交通不便,只能用手推车推着走,推车、赶路、上山、下山,行路的难题始终存在。每日汗湿后长发难洗难干,收工后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打理,为了省时省事,她干脆把头发剪短,没了长发飘飘,添了干事的利落。由于脚码太小,买不到合适的水田鞋,泥沙时常从宽大垂坠的鞋口灌入,她的大腿也因此磨出了疤痕,她笑嘻嘻地说:“没事,就不穿短裙了呗”!

即使困难重重,黄欣乐的信念依然未曾动摇,也深刻影响着团队成员。稻田彩绘的工作只要一点错误就容易造成返工,因此每张设计稿与施工图都要前后校对几十遍才行。他们全员已经习惯白天吃苦干活,晚上修改图稿,吃简单的农家饭,借宿简陋的农房。她希望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子也能下田,种水稻也能赚钱,农经所的规划不是只在纸上写写画画,而是真真切切能够落地的设计。

在空闲时间,黄欣乐还积极致力于科研攻关。近年来,她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主持省级等科研、科技服务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科研项目8项,先后获评福建省直机关优秀共青团干、福建省直机关优秀共青团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先进个人。

筑梦:让稻田彩绘振兴乡村

这份信念与执着,让“田匠”团队成功打造出令人赞誉的作品。在福建各地的稻田里,频频留下他们的创作,有赞美乡村振兴成果的《大气山海 醉美霞浦》,有歌颂建党百年的《红土地》、弘扬知青文化的《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还有为漳州打造的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的《凌波仙子》,为福清创作的乡村与城市剪影——《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他们把一个乡村或城市的独有元素、标志性景观建筑在稻田里复刻出来,让当地人一眼就能识别出自己的故乡,当初小试牛刀的“田匠”品牌,如今已在业内闯出一番天地。

图片4.png

稻田彩绘作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大气山海 醉美霞浦》取景于宁德市霞浦县松山街道沙塘里村,从空中俯瞰,稻田中黄、白、黑、绿四种颜色的水稻,清晰地描绘出霞浦的山水、农田等自然风貌,画面朴实、震撼。“‘田匠’团队在画中添加了大雁、大山、浪花等内容,描绘了我们霞浦山海相依、乡村美丽、稻花飘香、人民勤劳的这么一个美丽画卷。”霞浦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林丽艳说,这幅稻田彩绘不仅给乡村带来了美景,也带来了人气,每天吸引百余名游客前来赏景。“通过彩稻示范展示,不到1个月时间,就为合作社增加20多万元的果蔬销售额,也为农户增加了10多个就业岗位。”霞浦县绿河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阿静高兴地说。

图片5.png

稻田彩绘作品《大气山海 醉美霞浦》

除了霞浦这一作品,在周宁的《中国乡村梦》、漳州的《凌波仙子》等稻田彩绘作品,最佳观赏期内游客多达上万。仅《中国乡村梦》在新华社客户端的视频报道当日点击率就突破100余万人次,吸引了中央政研室副主任、福建省纪委书记、福建省副省长等67批次1000多位领导的调研肯定。

稻田彩绘艺术装点着美丽乡村,也为乡村带来了内生动力。黄欣乐觉得通过稻田彩绘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的潜力、乡村的魅力,愿意投身乡村建设。“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田匠’团队,壮大青年新农人队伍,一起探索农业的价值,追求别样的农业艺术,匠造更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她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