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屏南2月18日讯 走进福建省屏南县棠口镇旺坑村,质朴的青石板路、修旧如旧的土墙、端庄典雅的老人活动中心、古色古香的亭子和文化墙,整洁优雅的传统古村风貌令人神清气爽;而杨梅种植基地、雾培种植基地等,又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农业气息。
如今的旺坑村,是名副其实的旺村了。
以“特”致富
旺坑村原是第五批福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因受交通条件和生产环境的制约,自然资源利用不高,村民多以零散蔬菜及滑菇种植为主,产业特色不明显,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产出水平较低,村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黄彪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科技服务团队的成员。2018年与旺坑村“结缘”以来,他坚持用心做好农业产业科技服务,用科技“金钥匙”打开旺坑村的产业致富之门。
黄彪查看旺坑村杨梅生长情况
作为一名长期与基层打交道的科研人员,黄彪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组织做支撑。他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对接、与村“两委”商议,围绕县、镇域产业发展规划,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帮助制订《2018—2021年旺坑村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科技服务”的产业帮扶模式,推行党员示范岗,打造党员模范生产基地,带动合作社基地建设,精准对接产业发展。
旺坑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宣传栏
经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团队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实地调研,发现旺坑村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种植杨梅、圣女果等蔬果。在黄彪与其团队成员的指导帮助下,旺坑村定下了“林果之村、生态家园”的发展目标,以打造“高山蔬果”为抓手,以杨梅种植为主导产业,逐步打造现代化“雾培西红柿”特色产业,配套发展高山生态林下养殖业。通过引进“黑炭梅”“东魁”等优质杨梅品种,加强对原有苗木的移栽、水肥管理,推进杨梅基地规模化种植。近两年,杨梅树已实现挂果,合作社通过销售鲜果、果酒及林下畜禽等实现增收,还吸纳村里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日常劳动,户均增收2000元,有的增收高达1.8万元,推动了脱贫致富。
黄彪(左二)指导农户种植杨梅
眼下,旺坑村120多亩的山地接连成片,杨梅幼苗茁壮挺拔,杨梅种植基地规模实现,一村一品格局基本成型,产业效益初见成效。
以“技”促兴
2020年疫情期间,黄彪接到了村里的紧急电话。“黄博士,为了复工复产,我们赶紧把圣女果种上了,开始长势还不错,这两天叶子有些发蔫卷曲,有的边缘还发黄,您能过来看看吗?”电话里,合作社负责人的语气显得有些急切。
“别着急,你先拍几张叶片的照片过来,我和我们团队的专家先根据照片情况研究下。”当天带着团队初步讨论的结果,黄彪就赶到了屏南县“佰旺”雾培西红柿种植基地。现场查看后,他更加确定了团队专家的结论:大棚雾培种植模式下的作物病虫害一般较少,从叶片情况看,有可能是营养液与水的比例没调好,营养液比例偏高,导致叶片发蔫发黄。经过仔细询问,果然前两天,基地管理人员见种苗长高很多,就把营养液比例调高了,没想到调过头了。
黄彪指导旺坑村雾培西红柿种植营养液调配
两个多月后,再次走进“佰旺”合作社雾培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西红柿、圣女果长势喜人,几个村民正忙着除草浇水。据合作社管理人员张书贵介绍,2019年,在黄彪团队的帮助下,合作社利用高标准大棚及现代化雾培技术进行西红柿、圣女果种植,一年可种植3次,其中西红柿两茬、草莓一茬。由于雾培种植周期短、密度高、病虫害少,实现了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去年我们种植的西红柿、圣女果每亩可产2000多斤,相比以前传统的种植方式,收入至少翻一番哩。”张书贵乐呵呵地说。
旺坑村雾培西红柿基地硕果累累
疫情期间通过连线指导,黄彪更意识到产业的带动需要本土人才的培育。他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依托质标所检测技术服务中心和名特优新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中心等平台,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及种植方法等解决了基地种植过程中土壤调理、营养液配比、品质调控、种苗选育等技术难题,形成了全程质量管控技术规程。变“输血帮扶”为“造血扶持”,助力产业振兴,在县、镇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黄彪在村里推广了一批增效快、易掌握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实地培训了一批农业科技明白人和致富能手,部分村民还被屏南县政府评为“致富带头人”。
看着焕发着勃勃生机的旺坑村,黄彪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融入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的高效农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关键,将有效破解‘产业到户’规模小的难题,切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是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奋斗方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