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平市林业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02-21   来源:南平市林业局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以来,南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林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保护和发展,守住安全底线,做足特色亮点,全面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被国家林草局列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市,承办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全面推行林长制会议、全省林业局能力提升培训班等重点会议;以97.9分获2021年全省林长制工作考评第一名;局机关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南平市林业局选送的《南平市点“碳”成金 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案例在第四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一)创绿出新,深化综合改革

深入贯彻全省林改会议“七个新的突破”和全市林改会议“七个走前头、作示范”要求,认真落实南平市委深改委印发《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推进重点改革任务。

1.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做法。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采取“分散式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模式,以县属国有林场为经营主体,搭建“森林生态银行”运行平台,探索“一村一平台、一户一股权、一年一分红”机制,引导林农以无林地(采伐迹地)、有林地(中幼林)入股,通过村级森林资源运营平台(经济合作联社),把林地林木整体打包给“森林生态银行”经营管理,经营收益按双方商定比例实行每年预分红和主伐再分红。与林农分散经营相比,“森林生态银行”集约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可提高30—50%。截止目前,“森林生态银行”经验做法由1个县3个村拓展至4个县(市、区)的44个村,合作林地由原先的2636亩拓展到3万余亩。2021年9月,时任省政府省长王宁同志充分肯定了“森林生态银行”是深化林改的创新、探索与实践,要求在全省示范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绿色创新项目荣获2021年度“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为该类别全国唯一获奖项目;“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入选国家林草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第二批)。

2.全面实施林长制。出台《南平市全面实施林长制工作方案》《市级林长名单及责任区域》《市级林长、林长办主任及林长办成员名单》和《市、县两级林长名单及责任区域》,全市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679名、公示牌1400面。印发《南平市林长制市级会议制度(试行)等五项配套制度》《2021年南平市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2021年南平市市级协作单位林长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市本级成立林长服务中心,核定9名事业编制,配置独立办公室;设立市公安局驻市林长办公室公安联络室、市检察院驻市林长办公室检察联络室、市中级法院驻市林长办公室法官工作室,构建“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实施林长制以来,全市累计查处森林督查违法问题图斑512个、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违法违规案件72起、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非法占用林地案件65起、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235起,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件销号29件,整改到位率均达100%。

3.探索绿色金融改革。联合市财政局、金融局、人行南平支行、银监局共同出台《关于推广应用“兴竹贷”“碳汇贷”金融创新产品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全市金融机构发放贷款68笔,贷款金额2.7亿元。其中:发放“竹塑贷”39笔,贷款金额7824.8万元;发放“竹林认证贷”25笔,贷款金额16013.2万元;发放“笋益贷”2笔,贷款金额296万元;发放“碳汇贷”2笔,贷款金额3000万元。顺昌县国有林场与兴业银行南平分行联合创新设计“售碳+远期售碳”组合质押金融产品“碳汇贷”,将30万吨碳汇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向银行融资2000万元,成为全省首单林业碳汇质押、全国首例远期碳汇产品约定回购的综合融资项目。

(二)增绿添彩,提升森林质量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的嘱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落脚点,积极争取支持,强化项目支撑,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1.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抢抓有利时节,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市完成植树造林20.36万亩,占任务18.6万亩的109.5%;森林抚育完成66.1万亩,占任务61.61万亩的107.3%;封山育林完成22.56万亩,占任务21.74万亩的103.8%。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珍稀用材林的健康森林“三改”措施,集约人工林栽培完成2.19万亩,占年度任务2万亩的109.7%;完成现有林改培10.1万亩,占任务10万亩的101.0%。

2.着力美化城乡环境。持续开展“三个百千”行动,推动城乡绿化美化。百城千村方面,加快推进2个镇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1个村创建省级森林村庄;百园千道方面,提升森林公园2个,建设森林步道36.78公里;百区千带方面,已完成4个珍贵树种示范区建设,完成“二沿一环”森林景观带4768亩。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加大服务指导力度,全市8个县(市)均已申创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实现县(市)全覆盖,其中,顺昌县、光泽县、武夷山市、建瓯市和浦城县等5县(市)获国家林草局备案。扎实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顺昌县龙山公园成功被命名为福建省“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闽楠古树群、建瓯市房道镇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沉水樟古树群、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闽楠古树群等3片古树群成功入选首批福建最美古树群。

3.打造国家公园生态屏障。用好用足国家林草局《关于支持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林业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措施》(林规发〔2021〕77号)和武夷山国家公园“金字招牌”,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重点,以“森林生态银行”为平台,整合林业项目,发挥资金杠杆“撬动”效应,推进闽西北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提升工程项目、环带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实施,积极争取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一体推进高标准生物防火林带、松林改造提升、国土绿化、林下经济等项目,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营造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打造系统集成的环带“综合体”、绿色廊道、多彩林带。

(三)点绿成金,激活发展潜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南平时提出“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推动林业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1.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落实2021年中央、省级林业项目资金8.74亿元,比2020年的7.81亿元增加了0.93亿元。组织申报2022年省级以上项目资金15.67亿元,比2021年的12.11亿元增加3.56亿元。其中:申报2022年中央预算内林业投资4.16亿元(闽西北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3.3亿元,小专项0.86亿元),申报省级以上财政林业专项资金11.51亿元(国土绿化2.56亿元、林业生态补偿2.51亿元、林业生态保护3.18亿元、林业经济发展1.85亿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1.41亿元)。

2.着力做强笋竹产业。聚焦“一根竹”资源优势,做好“山上文章”,保障加工原料充足。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新建丰产竹林基地8.6万亩;引导竹农组建按股份分红的合作经济组织152家、基地面积42.9万亩;新建竹林专业化、机械化采伐队61支。推动108个竹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62.18亿元;争取2021年省级财政竹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4480万元,占全省总数的45%。指导2家企业申报2021年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6家企业获评2021—2023年福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竹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登陆北交所的上市公司。优化助企服务,与市林产工业协会协作,按月收集全市各地竹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市场、笋制品企业的笋竹收购价和销售价,通过协会服务平台等对外发布,为原料供需双方提供价格信息,促进原材料优先就地消化,企业原料需求优先就地解决。

3.科学发展林下经济。选择符合当地生产、供求对接良好、价值效益较高的中药品种作为发展重点。目前,全市林下种植中药材品种主要有铁皮石斛、金线莲、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三叶青、灵芝、淫羊藿、覆盆子、草珊瑚、厚朴、竹荪、白芨等12种,面积10.66万亩。全省林下中药材种植现场观摩暨技术讲座在光泽县举办,光泽县承天农林七叶一枝花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选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以建设国家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为契机,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4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7个、中国森林康养人家2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各1个;累计建设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300公里。

(四)护绿减灾,维护生态安全

坚持把保护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突出当前治理和长远根治相结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构筑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厚植最美底色。

1.推进有害生物防治。打响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聚焦环带等重点区域,坚持目标、问题、结果“三导向”,开展“三查”(一查林业部门是否全员发动;二查县乡村三级林长是否上下联动;三查社会化专业队和应急队是否共同行动),并借助林长办工作平台,实施“一日一调度、一日一通报”机制,用时20天清理松枯死木49601株,清理完成率达100%,完成首战攻坚任务。加快松林改造提升,2021年度全市共完成伐区调查24.22万亩,占任务的109.31%;已办理采伐证23.46万亩,完成率105.91%;松木下山23.40万亩,完成率105.62%;完成林地恢复23.13万亩,完成率104.40%。下发《关于加拿大一枝花防除工作的紧急通知》,指派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组织专业除治队采用人工拔除与机械割除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铲除加拿大一枝黄花168323株、面积3142.1815亩。

2.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南平林业”微信公众号、联合南平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开展第25个“世界湿地日”、第三十九届“爱鸟周”和第三十一届“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清风行动”,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等违法犯罪行为,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354辆次,出动执法人员14708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场所5714处;查办野生动物案件9起,其中刑事案件7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8人;收缴野生动物33只、野生动物制品2件31.19公斤,收缴非法猎具渔具171个。加强湿地保护,全市累计公布湿地目录731个,湿地面积43492.57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98%,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一般湿地名录公布” 县域全覆盖的设区市。

3.强化森林防火管控。开展野外火源治理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派出检查组306个,出动人员8056人次,排查隐患1377处,接到野外违规用火举报线索39起,受理查处案件14起,处罚、教育、劝阻684人。积极推进建阳区、建瓯市和浦城县等3个试点县开展森林防火网格化建设,做到人员、任务、责任“三落实”。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4起(林事用火1起),受害面积11.78公顷,受害率为0.005‰。中央预算内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项目资金优先用于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已落实2022年新建任务1257亩,其中:建阳区632亩、邵武市225亩、武夷山市200亩、光泽县200亩。

(五)兴绿发展,强化服务保障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弘扬“洋林精神”,传承林业“脚踏实地、务实落实”的好作风好传统,建好班子带好队伍。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南平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聚焦重要时段、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监督,切实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8个和处级领导办实事项目13个,为27个乡村筹措绿化美化帮扶资金180万元。南平市林业局获评“百名局长帮扶百家企业”活动优秀单位,营林科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先锋号”,办公室荣获“南平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发挥国有林场示范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国有林场建设,政和国有林场作为我市第一批现代国有林场建设试点单位,已完成资源培育示范片、森林应急扑火队伍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百场结百村”活动,14家省属国有林场、6家县属国有林场与20个行政村结对共建,落实股份合作造林面积2776亩,带动村民就业220多人,支持共建资金111.5万元,实现场村共赢。坚持“打开大门办林场”,全市完成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建设项目12个,建设森林步道42.58公里,新授牌“森林人家”14家。

3.保障项目建设用林。组建工作专班,主动对接,靠前服务,积极做好涉林审批工作,共受理林业行政审批及服务项目1149个,提前办结率达100%。持续做好项目建设用林要素保障,全市共有282个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通过审核批准,已批占用林地面积815.9743公顷,其中,为29个省市重点项目办理70起林地审核报批服务,占用林地315.761公顷。重点加快推进圣农千亿产业集群项目林地报批工作,已办理项目用林审核报批服务34起、林地面积79.1063公顷。

二、2022年工作思路

全市林业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省、全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会议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创新,努力在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中走前头、作示范,推动南平市由林业大市迈向林业强市。

(一)全力推动国土绿化再提效。继续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创新推进林木强度间伐套种,抓好松林改造提升,增加森林蓄积量,优化林分结构。统筹城乡绿化美化,持续开展“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建设多彩森林景观,打造生态宜居良好环境。推动相关县(市)国家森林城市(县城)建设,组织申报一批省级森林乡镇,成功创建一批省级森林村庄。2022年,全市计划完成植树造林13.4万亩、森林抚育59万亩、封山育林18.5万亩;完成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集约人工林栽培2万亩、现有林改培10万亩。

(二)全力推动综合改革再出发。围绕省、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七个新的突破”“七个走前头、作示范”要求,积极推广“森林生态银行”模式,力争顺昌、建阳、邵武、建瓯试点再出新成效,延平、武夷山全面启动实施。培育壮大特色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有序开展林菌、竹笋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继续创新并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帮助林业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问题。在相关县(市、区)和国有林场开展碳中和林试点,助力实现碳中和。继续推广“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帮助林业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三)全力推动生态保护再强化。加快建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强化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重点清理“两高”沿线松枯死木,加快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目标。在全面完成省上下达松林改造提升任务42万亩的基础上,力争完成全市落地上图规划总面积56.87万亩的预期目标。强化森林防火,加快推进高标准生物防火阻隔带建设。继续深化商品林赎买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先赎买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

(四)全力推动绿色产业再升级。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充分挖掘“一根竹”资源潜力,助力打造笋百亿产业及林产工业千亿产业集群。积极申报2022年度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县项目,并充分用好项目资金,助推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好助企服务,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扶持笋食品加工、林产工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深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央企、省属国企、大型民企、外企对接,精准引进上下游行业龙头和关联配套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

(五)全力推动林长制工作再落实。推动各级林长认真履责,加强部门协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林长制数字化管理机制,建好林长制调度指挥中心,普及应用护林员巡护APP,完善网格区划,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护林员,确保网格化巡护全覆盖,不断提升林长制信息化、网格化管理水平,做到山有人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完善日常督查机制,加强林长制考核,强化结果应用。同时,通过林长制简报、林长办专题会议等形式“比亮点、晒不足”,及时通报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探索实践的好经验好做法。

(六)全力推动发展基础再夯实。继续开展林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深入排查林业安全生产问题隐患,落实闭环管理机制,督导限期整改到位,确保林业安全稳定。积极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林权勘验调查等中介机构,以及林木种苗繁育、造林、抚育、采伐、病虫害防治等专业组织,为林业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深入学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洋林精神”,积极创建模范机关,加快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推进。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