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建三农网福州2月22日讯 福建是个渔业大省,水产养殖是不少地区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过程控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土炎带领水产养殖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队躬耕一线,全力攻克了澳洲龙纹斑、月鳢等名贵鱼类的品种繁育、防病与养殖关键技术,实现规模化养殖,并将相关技术适用于鳗鲡、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鮰等多个水产优势品种,创新开发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福建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潜心攻关培育“宝鱼”品种
澳洲龙纹斑在澳洲素有“国宝鱼”的美称,原产于澳洲墨瑞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白肉鱼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养殖澳洲龙纹斑的前景十分看好,国内有多家企业进行小规模饲养,但这种鱼性成熟周期长,受精率、孵化率、苗种成活率都很低,特别是困扰行业的繁育技术尚未突破的情况下,鱼苗完全依赖进口,养殖成本居高不下。
攻克澳洲龙纹斑繁育难关的重任,落在广大科技人员的肩上。2009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福建省农科院随之启动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罗土炎抓住机遇,组建了水产养殖科技服务团队,展开技术攻关,决心让澳洲龙纹斑产业在福建落地发展。
澳洲龙纹斑成果在2020年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展示
澳洲龙纹斑繁育技术难度大,与许多科研工作一样,研发团队经历了无数挫折,但他们从不气馁。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罗土炎带领团队突破了澳洲龙纹斑亲鱼培育和种苗繁育关键技术。2014年澳洲龙纹斑种业项目工程立项后,他们开展的工厂化规模化育苗攻关获得成功,平均受精率提高至80%,平均孵化率达91.5%,苗种平均存活率达77%,培育出了优质本土苗种,每年成功培育种苗150万尾,种苗成本从每尾10元降至5 元,福建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跃居全国领先。
这项技术突破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16 年,澳洲龙纹斑被福建省政府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随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清流县人民政府与一家农业企业携手合作,实施科技服务项目——澳洲龙纹斑繁、育、养示范基地与清流县现代渔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澳洲龙纹斑产业化养殖迈上新台阶。
在福建农科院专家努力下,澳洲鳕鱼亲鱼在福建“土生土长”
为确保澳洲龙纹斑养殖产业顺利发展,罗土炎带领团队对该项目进行深度帮扶。团队根据企业用水和生态养殖实际情况,继续攻关,为产业园设计了3 套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运行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式,鱼类疾病发生率比传统的工厂化养殖模式降低42%,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外排水率从50%降到10%,全国各地养殖企业主纷纷慕名前来观摩、交流,清流县现代渔业产业园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澳洲龙纹斑养殖基地和行业技术交流平台。
“康养”模式促进生态养殖
伴随着澳洲龙纹斑的成功落户,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不胫而走,在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罗土炎为养殖企业现场设计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设施
福建是鳗鲡养殖主产区,产量占全国一半,工厂化养殖场占全国90%以上,近年来由于养殖尾水排放未能达标,因环保问题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为此,罗土炎带领团队积极推广“康养”模式,在邵武市大漠村宏利达水产养殖公司建成了12000平方米的鳗鲡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示范场。原先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每天的尾水排放率多达50%,而升级改造后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模式,排放率从50%降到5%,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鳗鲡的个体重量提高了1倍。同时降低疾病发生率,实现减药减排,提升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次推广实践,为福建省鳗鲡产业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样板。
罗土炎带领的团队乘势而上,先后为南平市延平区、政和县等地养殖企业设计池塘水槽循环流水污物收集装置,解决了尾水排放关键技术难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越来越受企业欢迎。
罗土炎在鳗鲡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指导
2018年,南平市延平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对区内各生猪养殖点进行拆除整改,畜禽退养后,如何引导退养户转产转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成为当地政府、企业、养殖户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罗土炎牵头组建了延平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帮助地方政府转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他们以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为重点帮扶对象,制定池塘循环流水模式养殖特种水产方案,并在延平区炉下镇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值班制度,技术帮扶畜禽退养户转产转业。
在他们帮助下,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樟林循环水养鱼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原有养猪场污水处理池,将传统土塘“开放式散养”方式改为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养殖加州鲈鱼、斑点叉尾鮰、草鱼等,减少了水环境污染,提高了养殖效益。当年水产品产量200余吨,产值400万元,有效带动延平区畜禽退养户转产转业,助推乡村振兴。
罗土炎在南平市延平区樟林循环水养鱼专业合作社指导养殖
“精耕”技术推升产业发展
罗土炎及其团队“精耕”水产养殖业各环节,科技帮扶成果不断涌现。他们帮助政和县洞宫村规划水库网箱水美经济规划、延平区大坪村培育出稀缺水产鱼种月鳢,探索出适宜个体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的土塘养殖模式及益生菌水质调控等技术,为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土炎率领团队在延平区开展科技服务
多年来,罗土炎及其团队足迹深入福建南平、三明、宁德等市县18个乡村,对企业、农村合作社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科普受众20000人次以上,接受服务的企业累计获得2.46亿元经济效益,增收节支6461万元。他们积极推广福建特色水产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创新改造健康养殖设施装备,有效促进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编制地方标准3项,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能和团队一起,利用专业所长,扎根基层一线,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色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满腔热情,信心满满,科技帮扶一定会助推水产养殖业走得更高更远。”罗土炎说,福建将持续推动水产种业质量提升,促进绿色健康转型升级,科技工作人员将迎接更多的挑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