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秩序井然地进入漳州城。随后两天,毛泽东先后在城内主持召开两次干部会议布置下一阶段任务。根据毛泽东的部署,红军各部开赴漳州各县“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
4月24日,红三军进驻漳浦县,耿飚所在的红九师驻扎在旧镇、盘陀、霞美、东山等地。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大多讲闽南语,而部队里战士们来自天南海北,大多听不懂闽南语。因为语言不通引起的误会时有发生。
耿飚作为红九师参谋长,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意识到要与群众打成一片,首先要消除语言上的隔阂。他号召战士们一起学习闽南语,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大家不仅听得懂闽南语,而且能做到日常交流。
耿飚(来源:《耿飚回忆录》)
“可是,耿参谋长,闽南语真的很难……比如‘吃饭’‘去哪’‘地主’这些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读音都跟我们客家话天差地别。”一位来自闽西的小战士烦恼地挠了挠头说。
耿飚鼓励道:“闽南语虽难,但毕竟是群众的语言。只要我们平时跟群众打成一片,多听多记,虚心学习,不怕学不会!我一湖南人跟你们相处久了,也会说几句客家话呢!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此后,在漳浦广大农村的田间,经常能看见耿飚的身影。他有时与干农活的大伯大爷从天气聊到收成;有时与带娃煮饭的大妈阿婆们话家常,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有时也逗逗村里的孩子们。闽南语对于外乡人而言,确实不好学,遇到特别难记住的词汇,耿飚尝试着用普通话给闽南语注音,学起来省时省力多了,他还将此“妙计”传授给红九师的战士们。从刚开始交流不畅需要比手画脚地形容,到后来听得懂简单的词汇,耿飚埋头田间的努力有了成效。
有一天,耿飚在去参加宣传革命道理的群众大会上的路上,遇见一位大爷颤颤巍巍地挑着满满的一担水,他赶紧将大爷的担子接过来挑着,“大爷,我帮您,您这是要去哪儿?”大爷指着前面不远处,嘴里说着“厝……厝……”,耿飚心中了然,帮着大爷将水挑到了他屋里。
正当耿飚抬脚欲离开之时,大爷叫住了他:“后生仔,呷(闽南语喝的意思)杯草茶再走吧!”只见大爷端着一个有缺口的粗瓷碗,里面盛着满满的一碗草茶,散发着浓郁的草药香气。耿飚忙摆手:“不不不,我嫑(闽南语不用、不要的意思)呷,大爷,您呷您呷!”大爷慈祥地笑了:“天气热,呷杯草茶解暑,后生仔才有力气去打土豪!”漳浦地处南方沿海,5月份已入夏,正午时分已经非常炎热了。大爷再三邀请,耿飚盛情难却,便接过了碗,坐在屋檐下,边喝草茶边与大爷聊起天来。
在与大爷的交谈中,耿飚大致了解了大爷的家庭情况。大爷说自己的老伴几年前因为生病没钱医治去世了;女儿嫁到隔壁村,年初去讨小海的时候被浪卷走了;儿子儿媳原本给村里的地主打零工,大爷自己打理家里的杂活,饥一顿饱一顿,勉强糊口。现在红军来了,大爷家分到了田地,儿子儿媳去整理良田,一家人生活才有了奔头,有了期待。
大爷说罢沉默了半晌,缓缓地说了句:“我们都是‘甘苦郎’。”耿飚听不懂,正欲详细询问之时,想起群众大会的时间快到了,匆匆忙忙地将草茶一饮而尽,将碗还给大爷,认真地说:“大爷,相信我们,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甘苦郎”这三个字一直萦绕在耿飚的心头,脑海中不时浮现老大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后来耿飚找到村里的教书先生,才弄懂了原来“甘苦郎”就是苦命人的意思。
耿飚感慨,在国民党军队的剥削下,在当地土豪劣绅的压榨下,群众的生活水深火热,到处是“甘苦郎”。红军来到这儿,就是要帮助“甘苦郎”,让他们不再过“甘苦”的日子,要让他们过上甘甜的日子。
耿飚将与老大爷的谈话内容与红九师的战士们分享,战士们感触颇深。在耿飚的影响下,红九师的战士们学习闽南语的热情越发旺盛,学习了很多闽南语,与群众有了共同语言,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在与红军战士的交往中,在红军的影响下,参加红军成了漳浦青年最强烈的愿望。许多青年踊跃报名。一时间,田间里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兵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