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田里萌动“金种子”——建宁县发挥制种核心区作用助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2022-03-25   来源:三明日报

  

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建宁大地随处可见一幅幅美丽的春耕生产图。杂交水稻制种育秧田里,前些日子播撒下的种子已发出嫩芽,正向阳生长。

  3月23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6辆旋耕机依次下田作业。“沟渠、田块整齐划一,道路宽敞、排灌方便。”建宁县枫元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黄强介绍,县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路相通、农机畅通。

  闽江源头,神奇沃土。建宁县凭借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始终坚持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机制创新,并取得明显突破,实现了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粒种子,带活一方发展。40余年的春秋更替,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小种子长成大产业。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建宁县如何让小种子迸发更大能量?

  “种子丰收,机械耕种帮了大忙。”黄强告诉,这些年,合作社陆续购置了拖拉机、翻耕机、收割机等400多台(套)农机设备,培养专业技术员20余名,机械手120余名,为制种户提供播种、育秧、插秧、施肥、机耕、机防、机收、机烘等全程机械化服务,让农民种地无忧,省心省力。

  制种大户肖凤辉种了大半辈子的杂交水稻种子,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充满欣慰:“以前收好稻谷还要在烈日下翻晒,晒后用嘴巴咬一下,发出‘咯咯’的声音,才说明晒好了!现在有了种子烘干机,我们听着‘隆隆’的声音看着机器干活,多省事。”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建宁县着力提升制种基地建设标准化和制种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2019年以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4万亩,先后组建了闽赣省际农机植保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2021年全县综合农机化率达81.3%。同时,组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新引进智能植保无人机,2021年统防统治作业面积16万亩次。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作为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的核心区,建宁县把良种推广作为种子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采取科技服务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化长效机制,确保了全县种子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品种良种化,迎来粮满仓。“品种更新,效益可观,而提升良种产量质量,需要科研单位的创新,更需要企业的推广应用。”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曾明星介绍,种业发展,企业大有可为,要让企业成为种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建宁县通过培育扶持和引进专业种业公司,发挥种业公司贴近科研单位、贴近科研人员的优势,以科企合作、项目驱动、产业融合、强链补链等举措,逐步构建大中小、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企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的格局。

  2015年启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建设,已有禾丰种业、天力种业、华昊种业、华谷高科等龙头企业入驻,建成10吨/小时成套加工生产流水线32条,配置日处理能力300吨的烘干设备,具备可存贮1000万公斤种子的仓储能力,种子生产、加工、仓储、服务等产业化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其中,禾丰种业列入福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水稻品种35个,同时,新建了省级建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和禾丰种业、天力种业等科研育种基地,累计面积达500多亩,进一步推进联合育种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金种子”拉长产业链。优质良好的杂交水稻种子使建宁围绕种子深加工的产业链转动起来,引进全球种子行业龙头先正达集团中国等产业链中、上游企业,补齐机械化制种、种子精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发展短板。

  建宁“金种子”,富百姓,传天下。2021年,全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以上,持续保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第一县地位,全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5.3万亩、3550万公斤,形成了“北张掖、南建宁”两大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牌格局。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