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记者在长汀县松林改造示范试点第一村——河田镇露湖村,看见新植的3600亩阔叶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景象。露湖,这个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村庄,如今已是绿意盎然。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3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县形成以马尾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群落,森林覆盖率达80.31%,马尾松林面积达176.3万亩,占全县林分的61.1%。
马尾松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被广泛种植,但它的防火、防病虫害功能较弱,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因此,2019年长汀县开始探索松林改造方法,优化林分结构,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推动林业提质增效。
实施松林改造提升,关键要调动林农的参与积极性。一开始,长汀县坚持示范试点先行,在水土流失区分别选择生态林、天然林、商品林开展马尾松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并以点带面,在全县建设7个不同类型的松林改造提升示范片,引导林农主动参与松林改造提升。“为鼓励更多人参与松林改造,我县对每亩皆伐改造林补贴500元;每亩带状采伐改造林补贴600元;每亩择(间)伐抚育改造林补贴270元。”该县林业局营林股负责人范小明说。
“在政府的号召下,从2019年开始,我们每年把近2000亩的松林改造成阔叶林,并将砍下来的马尾松进行加工、销售,真正实现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参与松林改造的林农罗涛表示,有了政策的支持,今年他将进一步扩大松林改造规模,带动更多林农发展林业产业、增收致富。
从2019年至今年5月底,长汀县共完成111771亩的松林改造。松林改造只是手段,让青山更美、林农更富才是该县的目标。于是,长汀县利用松林改造过程中留下的树桩,探索以种植茯苓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益脾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常寄生在山林的松树根上。长汀县鸿鑫食用菌公司总经理魏仕斌便从松林改造后留下的松树桩中,嗅到了商机。
2020年,曾获“福建省林业乡土专家”称号的魏仕斌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伐桩顶面接种法,成功把茯苓种到了松树桩上,有效解决春季种植茯苓成活率低、产量低、采收时间短的难题。“去年我们参与种植茯苓7000多亩,产值1400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茯苓5000多亩。今年长汀茯苓种植面积预计会突破2万亩,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魏仕斌介绍说。
眼下,正是茯苓成熟的季节,魏仕斌在想着怎么把它卖出好价钱;范小明时不时钻进山林,观测不同试验树种的生长量、存活率……他们都在忙碌着,忙着把长汀389.06万亩的林地建设成“锦绣森林、健康森林、致富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