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谢马苏梯田莲海,莲农们忙着采收莲蓬,丰收的喜悦溢满荷塘。
一颗颗翠绿甘甜的莲子背后,是种莲人对美好生活的努力与追求,也饱含了莲科所专家的心血付出。
躬耕育种 让朵朵莲蓬颗粒饱满
记者在建宁县修竹荷苑见到莲子科学研究所所长魏英辉时,他正在为莲农讲解病虫害防治措施。“我的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和农民打交道。”魏英辉说。
魏英辉(右二)为莲农讲解病虫害防治措施。(来源:建宁县农业农村局)
1990年,他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远离故乡尤溪县,来到建宁伊家乡农技站工作。
建宁是著名的“中国建莲之乡”,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莲产量逐年下降,种性退化,种植效益低,整个产业陷入了低谷。
1993 年,建宁县成立了“莲子科学研究所”,决定从优化品种着手,促进建莲产业发展。从此,魏英辉被选入莲科所,走上了建莲引种、选育、推广的漫漫长路。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研究什么。”魏英辉说,“要想提高建莲的产量,必须培育新的优质高产品种,当时我们在杂交育种、提纯复壮、太空育种这几种方式中比较论证,最后决定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
当时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一些种莲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杂交育种会破坏传统建莲的品质,绝对不行。
魏英辉和专家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坚持走“杂交育种”的路子。为了找到合适的亲本,1995年 春天开始,他们分头跑湖南,上湖北,走江西……全国10多个子莲产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经费不足,我们就住最便宜的旅店,车去不了的地方,我们就靠步行,赶不上吃饭,就啃方便面。”魏英辉回忆,几经辗转,最后大家带着筛选出来的10多个各地良种回到建宁的时候,每个人都瘦了一大圈。
游客在建宁县谢马苏梯田莲海赏荷。(摄影:肖开涯)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又开始了一项艰巨、繁琐、旷日持久的品种选育工作。
每年4月到10月底,魏英辉都要为试验池中的几百株莲子编号,仔细观察每一株情况,这株几号发芽,哪天现蕾;那株什么时候开花,何时结出第一粒子;这片叶子得的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有效;那个莲蓬结多少个子,结实率是多少……
“家里交代的事常常忘,可试验从来没敢马虎过。”魏英辉深有感触地说,他们白天观察比较,晚上整理分析,过程中必须仔细,不然就算好东西就在眼前,也发现不了。在他的柜子里,几麻袋的记录本见证了这段历史。
经过共同努力,魏英辉和专家们将引进的亲本与建宁的红花建莲进行正反杂交,并利用优势中间材料进行回交或自交,先后共杂交出65个组合,累计收集1200多粒杂交铁莲子,培育成苗360多株, 最后从中选出株系59 个,品系13个,其中“建选17号”最佳,被确定为可推广的优良品系。
守望莲田 做百姓贴心的“莲专家”
2004年,建宁县决定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建选17号”。新品种长势强,花期长,花多蓬大粒多,结实率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成为建宁种植的主栽品种,产量可达原先的两倍以上。看到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莲农乐了,魏英辉也无比兴奋。
盛夏时节,莲农在莲田里采摘莲蓬。(摄影:肖开涯)
如今,“建选17号”已成为全国子莲产区主栽品种。2011年、2016年,魏英辉和科研团队先后育成的粒大圆润的新品种“建选35号”“建选31号”,通过了福建省品种认定,并获迅速推广发挥效益。
良种需良法。每年从莲子种植开始,总能在莲田边看到魏英辉的身影,他积极为莲农解决建莲病虫害、机械去壳、烤房烘烤等技术难题。“十三五”以来,魏英辉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30多期,编印教材1万多份,受训人员达1.2万人次,他还经常把电话留给莲农,“有需要,随时打电话找我。”
近年来,魏英辉还主持制定修订了建莲系列标准6部,积极参与配合有关部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争创建莲品牌。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30多年来,魏英辉一边推广建莲新技术,一边注重总结经验,几乎事事有总结,年年有论文,先后获得地厅级科技推广和学术奖8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还获得2016年“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21年“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荣誉无数,见证辛勤耕耘。在荣誉面前,魏英辉谦虚地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农业服务者, 党旗所指就是奋斗方向,我只想做一名垦荒牛,永远耕耘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