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村,揳入汀连交界的红色据点
2022-09-07   作者:宋客   来源:闽西日报

龙岩市连城县北团镇有个大张村,距县城25公里,离集镇8公里,全村沿着一条狭长的谷地次第铺开,高峻连绵的山峰在屋后屹立,清澈澄碧的流水在门前回环,天地间空留高深莫测的寂静,徒增几分神秘。

5.jpg

图为北团镇大张村“红军桥”。江积仕 摄

据介绍,大张村历史上又叫大坑源,由上坑源、中坑源、下坑源以及横排、石排几个自然村组成。人口900多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张村是一个红色据点。1932年1月红十二军101团曾进入大张村,帮助建立苏维埃政府;1933年夏秋之间,红十二军汀东(连)游击队100多人曾在这里驻训7个多月,留下了“红军桥”“红军树”“红军楼”,俗称“三红村”。

初秋时节,我们进入大张村,沿着刚刚扩修而成的弯弯曲曲的村水泥主干道,一路追寻,追寻那古老的遗存,逝去的风物以及风干的故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卧在淙淙流水之上、连接村落两岸的“红军桥”。这是一座木拱廊桥,原名三角桥。2016年12月被连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长14.5米,宽4.2米,占地面积90.9平方米,建筑面积64.7平方米。桥上32根木柱并排拼架,为歇山顶风雨廊桥。1932年红十二军101团驻扎在这里,帮助建立苏维埃政府,组织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1933年夏秋之间红十二军汀连游击大队进入这里,大队部驻此,并以此为中心指挥分散在大张、张地井及长汀童坊马罗、肖岭一带部队开展革命活动。”

我们往村落中心继续前行。忽见红军桥一侧稍微宽敞的平地上,有一座飞檐翘角、通体鹅黄的“邹公庙”——这是一座邹家祠堂。临溪岸边,有一株高约30米的红豆杉,但见树皮斑驳粗粝,树冠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与周遭的红豆杉形成一片群落,给大地留下绿荫。村干部介绍说,这就是“红军树”,因为红军驻扎期间常在这里活动,红豆杉见证了这里的一切。

再往前,上坡,便见一座庞大的大堂屋,人称“红军楼”。专门从龙岩回到老家陪同我们的年近八旬的处级干部显得特别兴奋,边走边介绍,“这就是‘红军楼’!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支队第一大队进入大坑源村,队部就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时间长达7个多月。这里留存30多条红军标语。”

据介绍,“红军楼”屋主邹南阳,现为邹连生家,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6平方米,四周为主墙,内为木件结构,现还有6口人在这里居住。

登楼,果然在墙板上、屋宇下见到一条条红军标语,如“红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白军是资产阶级的走狗!”“打倒土匪,打倒国民党!”“消灭大坑源土匪!”“拥护中国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拥护中国工农红军!”“拥护苏维埃政权!”“红军是工农出身的军队!”等等,标语大多署“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汀东游击支队第一大队宣”等字样。

历史上,北团镇素来是拱卫连城县北部的门户,也是对外交通的要道。这里与长汀县属的四堡(1950年以前)、馆前、童坊等连成一片,又成为汀州府的东方门户。这里与宁化、清流、永安三地毗邻,还是闽西通往闽北的走廊;这里山重水复,河脉纵横,山间盆地沃野平畴,不但是闽江水系的源头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控制了这些地域,便钳制了汀州府的东方一翼。大张村,位于北团镇边陲,北有到湖村,东有蕉坑村,南有张地井;西与长汀县童坊镇肖岭村、马罗村仅一山之隔,整个村落便是一条山高水冷、林深路滑的峡谷,。更重要的是村口有一条官道直通长汀,进可攻、退可守,开展游击战争,实在是一个理想的驻留之所。

中央苏区的建立,国民党调集部队多次“围剿”。以闽西子弟为主要骨干的红十二军成为活跃在闽西大地,保卫中央苏区东侧安全的主心骨。1931年至1932年初,直属中革军委指挥的红十二军横扫闽西境内的反动势力,先后解放长汀、连城、武平、上杭等县城,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汀成立,使闽西苏区的战略重心从岩永杭转移至汀连宁。同时成立福建军区指挥部,以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下辖各县工农武装警卫连、游击队及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第十二军。”(《闽西革命根据地史》,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福建军区成立后,以县为单位,集中工农武装组织了三五百人不等的独立团或独立营,为统一指挥,全省的地方武装,福建军区先后成立杭永岩(驻太拔)、汀清连(驻新泉)、宁清归(驻宁化)三个分区,各分区均成立独立团。1932年11月,长汀、连城两县独立团扩编为独立第九师。1933年3月,独九师与独八师、独十师合编为红十九军,全军约6000人;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布改编红一方面军的通令,将原福建军区红十九军改编为第三十四师,辖第100、101、102团,全师3000人左右,归福建军区指挥。此后,红三十四师对外宣传时号称红十二军团。独立第九师编入红34师101团。

1932年2月,红十二军101团进驻北团镇大张村,应该是“1931年11月29日,红十二军由长汀出发,包围盘踞在连城的土著军阀卢新铭部的易启文团及救乡团的2个大队”的征战中在北团驻留,并进驻大张村的。“(11月)30日激战1小时后易启文单身逃往姑田。1932年1月,驻连城的红十二军向姑田进发,攻打姑田华仰桥武装民团。”(《连城县志》,群众出版社1993年版)红十二军101团进入大张村后,帮助该村建立苏维埃政府,选举出苏维埃政府主席邹传声(当地人称呼其小名“林芝麻”),组织了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

“很可惜的是,1950年解放军253团进驻连城,进入大张村帮助搞土改时,邹传声把当年苏维埃政府的旗子、印章等上交给来到村里的解放军班长。”大张村支书、村主任邹秀生不无惋惜地说。

1933年夏秋之间,正是彭德怀率领东方军进入连城歼灭国民党第78师区寿年部,以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刻。隶属福建军区的红十九军——红十二军34师101团——汀连(东)游击队进驻大张村,配合东方军歼灭在北团境内的敌人有生力量,担负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后勤支援、干部轮训等任务,留下许多红色标语……

据《连城人民革命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记载,“1933年3月7日,十九路军第78师(辖两旅六团及炮、工、辎重等直属分队,总兵力万余人)进占连城。以两个团的兵力分布在北团、四堡一线,一个团驻莒溪(该团一营驻朋口),三个团的兵力分布在县城周围。”如此,十九路军完全控制了连城,准备直驱长汀,对中央苏区构成严重威胁。连城县苏政府和游击队退出县城,转移到山区活动。为打击占驻连城的十九路军的前锋部队,巩固和扩大中央苏区,彭德怀、滕代远奉命率领东方军进军福建。“1933年7月中旬,东方军在围攻泉上(宁化县属)土堡的同时,就以红三十四师及红四师一部分兵力先后进至四堡、北团一带,准备伺机歼灭占驻在这里的十九路军。”在摸清了敌情后,果断改变原定东方军由北向南进攻连城的计划,而是选择以朋口为突破点,“7月下旬,东方军在攻下宁化的泉上土堡后,进至四堡、北团周围一带的三十四师和四师的一部分红军开始对占驻这里的十九路军两个团发动佯攻,以麻痹和牵制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觉,以为东方军是由北向南进攻连城的。”7月28日,东方军一举消灭敌驻莒溪之敌,攻占朋口。

大张村如同一枚楔子,牢牢地钉进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四县交界地域。这是一片群山拥翠的谷地沟壑,也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据点,在党的领导下,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枚楔子,打不断,拔不了,里里外外都是红色的!

责任编辑: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