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泉:驯服满天飞的“小老虎”
2022-09-09   作者:邱盛林 元喆翰 郑雨辰   来源:闽北日报

8.jpg

胡蜂也叫“老虎蜂”

image.png

胡蜂蜂巢与蜜蜂蜂巢有明显不同,单层胡蜂蜂巢可达两千多个幼虫室

小指粗,一寸长,一身黑与黄,蜇你一下喊爹娘。这是人们对在土里做窝、在陆地觅食的胡蜂的描绘。由于它的形象和风险都像老虎,光泽人都叫它“老虎蜂”。

就是这种“小老虎”,南平市光泽县竟有一位“90后”驯养了它,且小有名气,还说要把养殖“老虎蜂”变成带领乡亲致富的产业。他就是今年28岁的光泽县寨里镇儒州村村民杨圣泉。

“处暑”前两天,我们驱车来到儒州村的溪东村民小组,一下车,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便迎了上来,他就是与“老虎蜂”共舞的杨圣泉。

“老虎蜂”,光泽上北路人并不陌生。蜂蛹特好吃,高蛋白,堪称珍品;工蜂泡酒是祛风湿的良药;蜂巢、蜂毒都可做药。古时蜂蛹与猪肉同价,如今400元1公斤还很难买到,蜂毒380元1克也是有价无货。因此,虽然惊险,但每年立秋一过,总有人放下手头活冒着酷暑去追蜂寻窝,掏窝取蛹。

当天下午,我们就经历了一场惊险刺激的挑战。

在参观了养蜂设施和后山毛竹林里最早的“练王棚”之后,那天下午,杨圣泉带我们到一处山脚下,我们穿上防护服一同提着锄头钻进灌木丛,不到5分钟就听到四处嗡嗡的蜂鸣声,走进蜂窝一看,进出的工蜂飞来飞去竟成群地攻击着我们。杨圣泉挖开表土,想看看窝里的蜂巢有多大,才一锄下去,我们已全身爬满工蜂,从身上到脸上四处都是蜂针蜇来的突突声,令人心惊胆战,只好早早退出。

在回村的路上,杨圣泉说,老虎蜂其实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昆虫,它从来不轻易攻击人,只有进犯到它窝附近时才会攻击人。蜂毒虽厉害,但每年被蜇的人很少。而且,养蜂人都有特效药和相应的对策,“不被蛰几次也不叫养蜂人。”小伙子笑得爽朗。

回乡养“老虎蜂”,杨圣泉并非一时冲动。

杨圣泉的父亲是村里的养殖能手,养猪、养鸭、养鱼都小有名气。受父亲的影响,在养鸭棚长大的杨圣泉从小就养成了能吃苦、敢闯新路子的个性。2018年从江西一所技校毕业后,他先到厦门打工,8个月后拜师学开挖掘机,从徒弟到师傅,干了8年,攒了不少钱,家里人以为他要成家了,没想到他却返乡要搞“老虎蜂”养殖。

“老虎蜂”虽全身是宝,但要人工规模养,远比头一个“吃螃蟹”更可怕。

尽管遇到不少亲友的反对和劝阻,但他却胸有成竹。他说,首先,“老虎蜂”在光泽不存在水土不服,有山林就可养;其次,“老虎蜂”专吃森林和农作物的害虫,是生态卫士;三是从头年选王到次年产蛹,前后才不到10个月,时间短见效快,推广起来不很难。

当然,这只是外部条件,让杨圣泉信心满满的还是他已完全掌握了“老虎蜂”养殖的核心技术。他先是付费拜了师,又于2018年试养,并取得了成功:十几窝蜂,平均每窝产蛹15.5公斤,产值达7000元,还供不应求。经过4年不断完善和扩大规模,杨圣泉说,如今的技术“完全没问题”。

过硬的技术是从苦中来的。

从头年选王、交配、越冬到次年的醒王、练王、分窝、放养、管护,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精细活、苦差事。比如说醒王,要让深睡数月的蜂王苏醒并恢复到健壮的体能,就得七天七夜与蜂王同吃同住在棚里,控温、保湿、保光、喂营养液,不能有一点闪失。杨圣泉说,每年七天七夜走出棚时,双眼都成了熊猫眼。

杨圣泉“老虎蜂”是一传十、十传百慢慢让人知道的。2018年一口气投资近30万元试养,一举成功的他,默默完善技术,逐年扩大规模。去年规模扩大到81窝,产蛹1400公斤,产值近30万元,今年崇仁乡来了一位合作人,两人一共养181箱,预计可产蜂蛹3160多公斤,产值达120多万元。

杨圣泉对自己返乡养老虎蜂很有信心。今年已有十多人要求合作。杨圣泉说,他正想注册商标,建个养蜂合作社,逐年带动更多人来养老虎蜂致富。

责任编辑: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