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做一杯“金燕耳”
2023-10-12   作者:郑景荣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学金融,做金融,这是陈清华原本以为的人生轨迹。没曾想有一天,自己会从赚快钱的金融“操盘手”转身成为一位质朴的菇农,而中国银耳界也从此有了“金燕耳”这个品牌。

谈起创立“金燕耳”品牌的初心,康亿达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华无不例外地都要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因为银耳疗愈了儿子顽固的过敏性支气管炎,陈清华决定普及银耳的健康食养文化,惠世利人。“‘金燕耳’要比肩燕窝的食养品质,让世界爱上中国好银耳。”陈清华以此作为康亿达的使命。

图片1.png

陈清华矢志做一杯“金燕耳”(“金燕耳”供图)

带上菇农一起干

如今,在古田县有近百户菇农跟着康亿达种植银耳,罗丽娟就是尝到甜头的菇农之一。

“现在种银耳,我只要按照公司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就行了,其他的事统统由公司统一处理。”对比过去种银耳,罗丽娟发现操心的事少了,收益却大大提高了。“一公斤干品能卖2000多元,每年的收入超20万元。”

“金燕耳”的品质源于对银耳培植环节的有效管控。康亿达采取“公司+生产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在环翠屏湖600-1500米的高海拔区域建立2个自有示范培植基地、66个合作培植基地,发展高山生态有机银耳培植产业。 

图片2.png

菇农正在采收银耳(“金燕耳”供图)

“根据初步测算,每户合作菇农年收入15-20万,平均年增收 6-8 万元。”陈清华认为必须充分让利产业上游菇农的利益,才能促进银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康亿达创新古田银耳培植产业模式,无偿向合作菇农提供菌种研发—菌棒制作—技术指导—采摘—收购—运输一体化服务,按培植质量分级给予菇农管理费用,降低菇农风险,提高了菇农收入。2022年,康亿达培植高山生态有机银耳1000多万棒,年产高山生态有机银耳3000多吨,一产收入超亿元,带动了整个古田县银耳培植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不少种类的食用菌已完全实现工厂化培植,银耳也不例外。但康亿达却依然将自然环境因素列为银耳品质的重要指标。“有机栽培就要充分利用自然温差变化和菌群环境,而600-1500米的海拔环境正是银耳自然生长的最佳环境。”品质中心技术总监柯君介绍说,康亿达坚持做有机银耳,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图片3.png

“金燕耳”积极构建银耳生态产业圈(郑景荣 摄)

作为银耳的传统种植区,古田县不乏技术菇农和种植设施。一边是菇农渴望提升应有市场价值;一边是“金燕耳”苛求高品质银耳原料,这种高度契合性让“金燕耳”与菇农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协同关系。

“带上菇农一起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陈清华更加深感“金燕耳”的产业担当和时代责任。

展“翅”才是“金燕耳”

每周至少有三天时间在康亿达,这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林衍铨两年来的工作常态。林衍铨兼任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院长,带领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扎根”古田,服务银耳产业。

“不是在基地菇棚,就是在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团队成员之一肖冬来感觉现在开展的科研工作,方向和目标十分清晰,干劲也越来越足。

图片4.png

林衍铨银耳科研团队正在实验室检测银耳相关数据(“金燕耳”供图)

“科技创新是‘金燕耳’的翅膀。”2021年,刚刚在古田建立银耳生产基地,陈清华就迫不及待地通过有关渠道找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古田银耳积淀了深厚的产业技术,但要从“骨子”里提升银耳的品质,必须进行全产业链科技再创新。当然仅凭企业自身的热情是很难实现的,充分依托科研院所,开展产研无缝对接合作,陈清华认为这是“金燕耳”品牌发展不得不走的“捷径”。

2021年7月30日,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以研究院为科技创新平台,康亿达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共同组建科研团队,针对培植技术、产品开发、文化传播等银耳产业发展需求展开持续深度的攻关研究。

图片5.png

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科研团队正在商讨科技创新项目(郑景荣 摄)

“金燕耳”莹润洁白、胶质绵密,基本还原了古书记载的“雪耳”特征。“高分子多糖是银耳的核心营养成分,‘金燕耳’的含量远高于普通银耳。”陈清华介绍说,“金燕耳”高分子多糖占比高达84%-93%,这数据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权威检测。

正如陈清华所预想的一样,落地即转化,应用即效益,“接地气”的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很快生成一批研究成果,“金燕耳”的品质正是其中之一。

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科研团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品质超越野生的银耳菌种,进行一代又一代的优化繁育,并结合菌种特性研制能有效提升银耳营养成分的专用培养基。

“预熟化干制银耳的烘干时间曾经长达20个小时,现在只要3个多小时,生产效率提升将近7倍。”陈清华对科技赋能有着切身的体会。

从培植技术有机化到烘干工艺新突破,康亿达银耳产业研究院的科技创新为“金燕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希望‘金燕耳’能够引领古田银耳飞向国际。”

重塑银耳产业自信

轻轻拧开罐子,取两勺干银耳,搭配适量红枣、冰糖,用小焖壶冲入开水焖上20分钟,一杯胶黏的银耳羹一下子香润味蕾。

“这款纯粹系列银耳套装很受办公室一族的热捧。”据康亿达品牌经理周霞介绍,该款产品一经推出便占领各大平台银耳品类乃至滋补品类销量TOP榜单。市场的热销迅速带动银耳产业链上游环节,其他普通银耳干品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均价每斤从15元飙升到25元。”“金燕耳”成为古田银耳产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推手之一。

以往的干制银耳泡煮过程通常需要3-4小时以上,消费市场局限。“金燕耳”通过创新烘制工艺,让银耳干品实现“去冰箱化”“5分钟冲泡即食”,并最大限度保持了银耳活性,使银耳食用起来软糯Q弹、胶质浓稠,口感更好。

图片6.png

“金燕耳”无菌化生产车间(郑景荣 摄)

银耳是中国传统滋补食品,有着流传千年的食养文化。银耳进行产业化培植后,从“宫廷贡品”进入了寻常人家,但由于过度追求产量,从银耳菌种选择到银耳品质的把控都没有做好,具备良好食养功效的优质银耳市场难觅,银耳的食养文化自然也就难以深入普及。

平常喜欢以盘腿打坐提神醒脑的陈清华热衷于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千年食养文化积淀,没有品质产品支撑,如同有好的中医而配不上好的中药。”陈清华认为重塑银耳产业自信,要一手抓银耳的菌种选择复壮,一手抓银耳产品品质把控,同时不断普及银耳的食养文化。

从菌种到培植、加工,“金燕耳”布局全产业链以保障银耳品质,但银耳食养文化的培育和普及,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主体的共同发力。

“金燕耳”产品火爆市场后,行业跟风不断,低质低价竞争对“金燕耳”品牌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金燕耳’始于情怀,初心不改。”对于破解眼下的行业乱象,陈清华知难而不畏,坚持做品质银耳,用行动讲好中国银耳故事。(郑景荣)

责任编辑:小慧